Gartner在19年5月发布了RPA幻方图,除了Leader象限厂家外,其他厂家多有微词,一个核心问题就是,RPA市场发展迅猛,产品迭代更新非常快,而Gartner幻方图评测的版本明显滞后,无法反映产品真实形态,可能误导潜在客户。
故而在19年12月,Gartner推出了《RPA关键能力报告》,完全从技术角度评测市场主流RPA产品,作为其RPA幻方图的补充。
Gartner挑选了10个关键性技术,分为核心(必须具备)、关键(支持RPA开发和部署)、切向(RPA相关技术),从UI集成、大规模数据迁移和强化知识员工三个方向进行评测,10项技术在3个方向上的权重有所不同,见下表:

UI集成(Integration via UI)
这个方向主要关注RPA的“无人值守”场景,评估的是在应用程序之间以一种相对特定的方式“简单”移动数据的能力。
RPA本来就是以自动化来提高工作效率,人工干预虽然扩大了RPA的场景,但无疑降低了效率。且过多的人工干预意味着这个业务流程并不是RPA的优选场景,客户更应该做的是先优化流程。

从得分看,Uipath一枝独秀,以下从Automation Anywhere(AA)到WorkFusion(WF),几乎相差无几,包括在幻方图上位列第四象限的Kofax、Servicetrace(ST)表现都不错。
大规模数据迁移(Large-Scale Data Migration)
这个方向关注通过集成几个协作组件集来在应用程序之间“整体”移动数据的能力,所需的特性与构建“API facade”所需的特性类似——有效地重用离散化的RPA自动化来完成“最后一里”的集成。
为什么Gartner强调“大规模(Large-Scale)?
坦白点说,薪资没达到逆天水平、业务量又不大的企业用RPA收益很差,RPA真正的客户是业务数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只有规模化才更有可能标准化,RPA才更有用武之地。
同时,想在企业立住脚,RPA不但要考虑与“定制开发”的差异化竞争,同时也要考虑融入到企业的IT体系中,不能总以“外挂”的形态生存。

从得分看,Blue Prism(BP)、Uipath是一档,Kofax等5家算二挡,但一二档相差不太明显。
强化知识员工(Augment Knowledge Workers)
这个方向主要关注“有人值守”场景,利用RPA相关产品提高RPA收集信息的效率和能力,节省知识员工的时间,从而增强他们完成工作的能力。
其中,AI能力在这个方向权重比较高,通过各种OCR/ML/NLP等技术,提高知识员工收集信息的能力,比如通过OCR技术自动提取发票信息,通过NLP技术提取合同要素等,但AI目前的能力达不到完全准确,因此需要“有人值守”来干预确认。而未来,则希望通过AI将更多的“有人值守”场景转化为“AI值守”,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
此外,目前RPA项目普遍存在的维护成本高昂的问题,也寄希望于AI。

从得分看,WF和Kofax是一档,AA等3家是第二档,两者相差也不太大。
总分
三项总得分见下:

对比一下幻方图:

-
Uipath实至名归,位列第一;但Leader象限的BP、AA名次下滑,AA仅位列8。
-
第四象限的Kofax、ST实现逆袭,Kofax位列第2,ST位列第4。
说来也不奇怪,这份报告是纯技术向的,摒弃了商务、市场等因素,结果与幻方图迥异也正常。
以Kofax为例,这是家有35年历史的老牌IT公司,在企业数据采集领域享有盛名,迄今仍是这个领域的全球第一(IDC 2018数据),企业客户超过25000家。13年就收购了Kapow(Kofax RPA前身)进军RPA市场,16年在三菱东京银行(MUFJ)的RPA项目是当时全球金融行业最大的项目,17年在国内某头部IT公司的项目估计到现在也是国内最大的RPA项目之一。
技术上绝对没的说,某金融企业曾对部分国外RPA产品做过评测,Kofax与Uipath在技术层面旗鼓相当,其大规模bots并发运行和管理能力、内嵌浏览器、支持跨平台部署等企业特性甚至超过了Uipath。
问题是,Kofax有着老牌公司的通病,对新兴市场的反应总是慢半拍。Gartner总结其弱项时指出,与客户沟通不畅导致用户体验较差(Kofax更重视企业市场,对小客户支持比起Uipath差得不是一点半点),缺乏对合作伙伴的培训和指引导致对最终客户的支持不佳(再次点赞Uipath教育学院),加上不知啥原因Gartner幻方图评测的是Kofax在1年前发布的老版本,它处在第四象限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但对规模企业而言,上述弱项其实都不是问题,商业、市场对买家而言本就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只要厂家靠谱,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质——技术上来,我想这也是Gartner推出这个纯技术评测报告的缘由吧。
题外话
Kofax是永久授权许可,而市场上绝大多数国外产品采用的是年费模式。
永久Lic起步价格小贵,而年费模式每年的价格低,入门更容易,这也是初期Uipath、AA等产品纵横市场的大杀器。不过,RPA发展到眼下,客户已经开始考虑TOC了,用上两三年,Kofax的价格就有优势了。
此外,企业决定大规模使用RPA产品时,也要考虑一下风险问题,包括供应商的生存能力,也包括政策变化导致服务中断的风险。后一种通常被忽视了,但贸易战中“菊厂”是有切肤之痛的,上了ECCN名单,如果分类号不是EAR99,大概率任何服务都不能买了,年付费软件到期就不能用了,在其上的所有投入基本打了水漂,但永久Lic则不受限制,厂家可以不卖维保服务,但至少软件本体是能继续使用的,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保护了客户的投资吧。
特别声明:
文章来源:赞华软件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8BQgzLi6oADgJnGKpkAmg
RPA中国推荐阅读,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更正或删除,谢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PA中国 | RPA全球生态 | 数字化劳动力 | RPA新闻 | 推动中国RPA生态发展 | 流 > 解读19年12月Gartner的《RPA关键能力报告》
热门信息
阅读 (14728)
1 2023第三届中国RPA+AI开发者大赛圆满收官&获奖名单公示阅读 (13753)
2 《Market Insight:中国RPA市场发展洞察(2022)》报告正式发布 | RPA中国阅读 (13055)
3 「RPA中国杯 · 第五届RPA极客挑战赛」成功举办及获奖名单公示阅读 (12964)
4 与科技共赢,与产业共进,第四届ISIG中国产业智能大会成功召开阅读 (11567)
5 《2022年中国流程挖掘行业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 RPA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