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告 | RGP2019年度中国RPA市场调研:厂商、机遇、规模、上升空间、市场反馈...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近日,RGP针对中国迅速崛起的RPA市场、产品、以及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出品了《中国RPA市场调查报告》。该报告深度阐述了,RPA产品在中国企业中的关键职能表现,特定行业的优势,各RPA厂商情况和用户实际使用反馈等,同时预测了未来RPA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
 
 
 
RGP成立于1996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一家全球性咨询公司。在北美、亚太、欧洲、拉丁美洲等多个地区拥有超过4000位专业咨询师,主要提供数字创新、财务会计、人力资源和法律等企业服务。美国《财富100强》中,有86家是其客户。
 
为了解中国企业对RPA产品的使用程度、理解程度、市场反响和使用反馈,RGP走访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制造、医药、快消、物流、能源、零售和咨询业,选取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企业,然后对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包括高管、部门主管和一线工作人员。
 
 
01.
企业为什么使用RPA?
 
3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应用RPA的动机仅仅是为了满足企业政策的要求。作为企业对接人工智能的便捷入口,RPA在全球市场的窗口已经全面打开,内地市场的第一批尝鲜者也来自于这些企业。
 
在这其中,近60%的企业选用的是集团指定的RPA软件和流程,并已经按照集团政策要求完成了RPA运行,包括平台自动化、区域分中心的合并、流程整合等集成业务。
 
31%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公司的业务流程过于重复、繁琐,单纯由人力来完成这些流程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浪费多余的人工支出。所以,希望通过RPA来解决这些难题。
 
8%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花大量时间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切换,去完成大量重复性工作,而RPA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
 
 
 
 
02.
不同行业中,哪些部门正在使用RPA?
 
现阶段RPA主要被应用在财务、IT、人力资源、数据处理、智能分析等领域。财务职能的RPA又可以分为企业财务部和财务共享中心两部分:单个使用财务部门的公司仅占26%,且大部分集中于银行和金融服务行业。
 
这也和该行业目前少有设立财务共享中心有关。在财务共享中心上线RPA则需要与共享中心的整体建设、财务结算系统的统一规划相结合。
 
由于RPA的存在,在数据整理阶段,一些人工难以发现的问题也会提前暴露,方便财务人员进一步询问、查证,降低了遗漏和错误,受访者表示,这是纯人工时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在财务职能中,RPA设计出的应用场景不仅限于单个流程,而是将目标投放于整体平台的自动化。在实际案例中,已经有一些企业实现了财务共享中心的整体自动化,在共享中心搭建了专门的RPA团队,管理自动化流程。
 
RGP曾对其中一家上线RPA项目19个月的电气公司进行了访谈,根据RPA的运行结果来看,总共28个子流程通过RPA实现了自动化,总共完成工作任务请求2,401单,每月最多可处理500单任务,每月替代1,280工时的人力工作,工作完成效率整体提升85%。
 
 
03. 
当企业在用RPA的时候,他们都用来做什么?
 
早期的RPA应用者正致力于研究各种不同的应用方案,从所有渠道和功能的自动化更好地解锁RPA的运行模式和产品性能。多数受访人员高频运用Excel和邮件完成工作,因此RPA后台操作Excel的技能最为受到追捧。
 
这也是目前市场上RPA产品比较成熟的一个功能。相对的,运用RPA发送邮件的功能受限于目前RPA自身的功能,多数产品不支持邮件群发或带多个附件发送邮件,暂时还不能很好地替代人工。
 
RPA引以为傲的OCR文字识别和图片匹配功能在现阶段还不能被使用者广泛接受,这也说明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在国内企业的现状大部分仍停留在战略层面,实际操作上,较为复杂的自动化功能暂时还未被纳入工作方法。
 
5%的受访者使用到了数据库读取功能,而这个功能在RPA初始功能中并没有被纳入到研发范围中。在产品公司的初始设想中,RPA是一个在交互界面和前台当中充当机械操作的工具。
 
由于RPA的实际运行和流程录入往往还要通过第三方服务器和控制器实现,对接数据库往往会引发网络和数据安全的考验。但是,作为国内市场日渐增长的需求之一,这也是各产品公司今后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04.  
RPA产品在各行业的覆盖率
 
在前期对各RPA产品公司的调研中RGP了解到,几乎所有的RPA厂商都已经意识到,金融服务业的整体业务模式和业务量都非常适合RPA。银行及金融行业是RPA落地的一块绝佳“风水宝地”。
 
但是,无论是RGP的调查结果还是其他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银行和金融业整体涉猎RPA的覆盖率已经赶超了其余行业近一倍,并且不乏一些优秀成熟的RPA产品已经在银行运营了近2年的时间。
 
财务共享中心作为流程和业务集成的平台在RPA产品的实践中已经首战告捷,据UiPath表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在国内企业打造全面的机器人中心(ROC),为企业输送具有RPA实施和流程再造技能的人才,财务共享平台是一个现成的切入点。
 
任何共享平台的流程都可以向ROC发送自动化流程创建的请求,让RPA持续地为企业创造可用场景。
 
RPA厂商可以收集这些请求和实施反馈,从实践中获取更多的场景可能性。从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财务共享中心实施RPA的覆盖率还远远低于理想值,这也是超过半数的厂商都已经发现的机会——不限于某个行业,任何财物共享中心都具备实现自动化的条件。
 
另一个潜在市场可以被认为是电信通讯行业。电信行业的客户众多、地域分布广,他们的客服和财务结算都是RPA落地的优秀土壤。但是由于垄断的市场地位、庞大的组织架构、错综复杂的流程和因地制宜的业务模式,RPA的上线只能从某个区域的单个流程上手,整体流程改造的难度大,到全面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5.  
何以为继:RPA的售后现状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已经使用RPA的企业在使用过程中怎样解决软件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是否已经弃用了这个看起来还不知如何使用的新工具?RPA厂商和企业的互动或许将决定企业是否愿意进一步深入了解RPA。
 
由于RPA是一个年轻的市场,RPA软件在企业的使用程度目前还处于相对较浅的层次,大多数企业想要达到的效果需要靠软件公司或提供RPA服务的咨询公司才得以实施。企业想要物尽其用,就需要不断发现自身工作流程中适合RPA的场景,这使得RPA软件的售后服务至关重要。
 
传统的软件销售和上线的思维可能导致用户对RPA的用途局限于软件公司的演示,或者碍于自身的技术限制无法实现。
 
据RGP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表示在购买国外RPA产品后遭遇的售后服务仍处于较低水平、响应速度慢、问题解决不及时等。这也是国外品牌的软件公司出现“水土不服”原因之一。国内软件如果能在这一方面突出优势,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06.  
现阶段的RPA市场是机会还是鸡肋?
 
在诸多人工智能产品中RPA可以乘风而上,究竟能不能成为下一个“风口”,则取决于产品在市场投放后的真实反馈。RPA的实际效果,是否真的如传说中一样能够释放企业的劳动力呢?
 
无论RPA在企业中如何备受青睐,仍有50%的使用者表示,在实际业务中应用RPA工作量并没有太大区别。有13%的使用者抱怨到,由于公司系统太过于繁多且操作复杂,实际的工作量并没有达到节约时间的显著效果。
 
32%的使用者表示由RPA在运行中节约的工作时间,都等待在软件的卡顿、闪退里补回来了。
 
RGP进一步了解了受访企业不满意的原因,RPA厂商在售前介绍中尽可能覆盖了通用办公室系统,但在设计自动流程时,发现公司的日常数据都是在公司自研的系统内生成的,较为典型的如银行、大型制造业和医药公司,分别拥有内部联网的独特业务系统,自成一派的分析方法和特殊的生产线。
 
市场上通用的RPA软件版本仍有局限性,在这些公司上线时,想要深入挖掘RPA可用场景,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进行产品定制。一些设想中的RPA功能如导出数据、浏览器操作和文件储存在实际使用时也不尽如人意。
 
 
 
07.  
长期看好RPA,加大对其投入
 
在此次受访企业中,已经使用RPA的公司面对逐步提高的工作效率和更精准的数据分析结果,对未来的销售收入有了更大胆的预期。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医疗行业,某家全球制药公司于2018年开始启动RPA项目,在第一阶段完成3个RPA流程后,节省人力1.7人,项目运行0.9年开始完成投资回收,开始利用RPA产生收益,在第二阶段完成后打算扩大RPA流程的比例,重新调整监管架构,并与人工流程分离。
 
根据该公司的测算,现阶段在该公司上线的流程单个平均每日可以节省0.2人的成本,主要用于处理较为枯燥的人机交互工作。在后续阶段,公司计划逐步减少人工介入RPA,在流程规划阶段尽可能地考虑到流程中存在的特例,实现无人看管的机器人流程。
 
另外,公司还计划实施一些较为复杂的RPA功能,如多部门联动工作的自动化流程。预计未来的人工成本将降低到销售收入的2000分之一。对于全球化的企业而言,他们对自动化的需求在于降低海外分支机构众多导致的较高管理成本,和大量交易产生的运营成本。他们希望把单次交易所包含的人工成本降低到10元/单甚至更低,从而带来更高的销售利润。这是现阶段的RPA就可以达到的效果。
 
 
 
08. 
RPA市场受到资本青睐:最高投资超过68亿元
 
RGP比较了国内7家主流RPA厂商近三年来的投资金额变化,对比了RPA产品公司在资金状况方面的进展。放眼全球,资金最为充裕的当属UiPath累计获得超过68亿元的投资,而本土其他6家主流RPA厂商也有着不错的表现。对于RPA行业来说,不断提高的投资金额不仅给从业者带来了信心,显示出RPA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持续的关注热度。
 
 
云扩:作为一家RPA公司尚为年轻,在公司初创的前两年的资金来源为公司创始人的自有资金,2019年才第一次吸引到了资本投资。
 
从资本金的披露金额和融资频率来看,云扩的首轮融资金额就已达千万级美金,且在获得首轮融资的当年就获得了追加投资,由此可以预见云扩在未来公司规模的扩张速度。
 
从投资机构的背景来看,投资方金沙江创投曾是小红书、滴滴、ofo等多个知名公司的最早投资者,红杉资本则是京东、阿里等独角兽企业的主要投资者之一,这些创投公司在挑选标的公司的眼光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会给后续投资者及客户带来更大的信心。
 
来也:其创始人作为连续创业者,在过往经历中获得的知名度和创业经验使得来也在品牌推广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因此在资本运作方面,来也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受到诸多知名风投机构的青睐。
 
去年和Uibot完成合并后纳入了原先Uibot的核心团队,吸引到的投资也更上了一个台阶。合并后来也的公司规模和团队资源暂时不再存在顾虑,但目前看来,对于公司发展的思考和产品的研发方向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完成融合。
 
阿里云RPA:前身为阿里集团内部使用的RPA工具,目前为阿里云平台项下
的功能模块之一。对阿里云RPA的投资实际被包含在阿里云项目中。因为,阿里云RPA的优势在于借力阿里云平台拥有更好的用户基础,母公司资金背景雄厚。
 
但劣势在于容易被埋没在众多阿里云产品模块中,如果没有预先了解或有目的地搜寻这个产品,则很容易被忽略。
 
艺赛旗:主要投资方为券商和基金公司,且创始人仍保留了具有表决权的投资份额,采取的是比较传统的股权结构。
 
相对风险投资而言,单体投资方的资金量会稍逊于一些激进的风险投资机构,需要寻求较多的机构联合投资才能达到具有竞争力的资本金,但公司扩张的速度也相对平稳。
 
因而艺赛旗更倾向于采用温和、稳妥的方式提高企业影响力。不过,艺赛旗自2019年起也将开始寻求风险投资机构的助力,也许这将改变公司以往的一贯策略。
 
达观数据:天使轮投资来自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和他的真格基金、青岛海尔旗下的投资机构,后续的投资力量主要来自于联想系的投资机构,分别获得了千万级和上亿的资本投资。
 
作为被投资方纷纷看好的公司,达观数据无论是在资金规模、产品技术研发的投入还是在企业管理和公司战略方面都存在较大优势。
 
金智维:和其他本土RPA厂商的背景截然不同,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目标群体明确、资源雄厚、客户群体稳定的软件公司。金智维作为金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科技子公司,在珠三角区有稳定的金融企业客户群。
 
近年来随着产品推广,业务线已经覆盖到全国,但依旧主攻自己最为擅长的金融业。在资本方面,对外披露的投资总额仅供参考,实际资金受控于集团公司,不需要靠单体公司的资金量展示自己的雄厚资本,但在必要的扩张阶段也不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
 
UiPath:一直以来都是以RPA界的行业标杆和融资神话的形式存在,最新一轮的融资使得UiPath的融资总额已逾人民币68亿。随着UiPath融资水平的水涨船高,RPA行业单体公司的融资上限也在不断地被刷新。
 
每年的RPA行业全球分析报告中UiPath都能独占鳌头,并且令众多竞品公司望尘莫及。UiPath的学员模式和产品功能、系统兼容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这是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在本土化方面,UiPath依旧长路漫漫,也给了本土产品公司一线机会。
 
弘玑Cyclone:RPA产品线开启时间不算太早,但也已经拿到了千万级美元的融资。融资阶段方面,弘玑目前的状态和云扩较为相似,同样是在软件服务行业有所积淀,到2019年赶上RPA的风口迅速完成了资本累积。
 
不同之处在于,相较于其他竞品公司吸引到的投资者的背景,弘玑的投资方源码资本是一家专注于信息科技产业投资的风投机构,曾因在人工智能投资项目中的诸多成功案例获奖;
 
另一投资方DCM来自硅谷,在科技、网络等新兴行业的投资履历尤为突出,在中国的过往投资案例中也有不少不俗的战绩,如当当网、58同城(纽约证券交易所:WUBA)、前程无忧 (纳斯达克:JOBS)等。
 
 
09.  
对标北美,开拓RPA的行业发展视野
 
作为RPA行业的早鸟,北美地区超过50%的企业已经完成了RPA的部署,另有17%的企业正处于持续观望状态。其中,未部署RPA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酒店业、交通运输业和政府及公共部门。
 
这些行业本身受限于行业模式较为传统、自动化水平较为落后的状态,其中39%的企业不会考虑RPA。相比国内制造业25%使用RPA的覆盖率,北美地区近90%已经完成了RPA部署,在这其中企业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的企业90%以上都部署了RPA。
 
这标志着国内制造业市场的巨大空间。在科技行业内,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如亚马逊、谷歌、Facebook、沃尔玛、优步、微软已经极大地证明了RPA/IPA机器人的诸多好处,这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力并且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而制造业、能源行业、媒体出版在RPA部署方面都应具有前瞻性,代表着国内市场存在大量商业机遇。
 
 
 
10.  
未来3年RPA在国内的市场规模及增长率预期
 
基于2017年至今RPA在市场中的铺垫和积累,未来3年,预计RPA不仅将加大力度提高各行业的覆盖率,在已经涉猎RPA的企业中,体会到RPA实际效用的企业也将释放更多预算投入到RPA的部署中。
 
以制造业与能源业为例,仅尝试在财务和人力资源部署RPA,能源业也仅仅初涉了财务和IT两个职能。但对于这两个传统行业而言,在供应链的数据运用和效用分析、销售和CRM管理、库存管理等方面,RPA比人工更擅长深入挖掘、精确分析。
 
对于这些场景,国内的RPA厂商还有很大的研发和推广余地。此外,结合了第三方统计数据和DBI测算,判断国内市场目前基数较小,能够预期的增长率较高。
 
结合更多的系统兼容性和场景运用的深入挖掘,完成规模化部署。另外,除了金融业,在各行业覆盖率和领先的北美市场仍有较大差距,扩张机会充裕。
 
 
 
文章内容来自RGP,由RPA中国整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PA中国 | RPA全球生态 | 数字化劳动力 | RPA新闻 | 推动中国RPA生态发展 | 流 > 深度报告 | RGP2019年度中国RPA市场调研:厂商、机遇、规模、上升空间、市场反馈...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