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M曾振宇:我们为什么看好中国RPA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DCM董事合伙人 曾振宇)

 

复盘投资弘玑 Cyclone

 

36氪:DCM 投资弘玑 Cyclone 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曾振宇:DCM 在国内企业服务市场里,很早就有观察和布局,企服也是我们的主赛道,有过很多很好的投资案例,如神策数据、UCloud 、Udesk 、上上签、pony.ai 等。我们是在去年下半年之后开始花时间仔细观察RPA这个赛道的。

 

我们觉得这个市场长期来看是好的,也有预感 RPA 在中国会比较热。但是短期内为什么会这么热,我觉得可能是因为 Uipath 的融资,这是一个 trigger 。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商业逻辑,觉得这个领域是可以的,然后再仔细看产品和业务逻辑,觉得国内 RPA 的时机一直存在。接着我们就看国内的 RPA 创业公司,觉得弘玑是一个比较好的对象,上半年就出手了。

 

36氪:选择弘玑 Cyclone 的原因是?什么方面吸引了 DCM ?

 

曾振宇:首先是团队。我觉得弘玑 Cyclone 是技术和商务能力结合比较好的,他们既有很好的技术背景,也有非常好的商务能力,有大商务 BD 团队。产品也是对的。我们通过客户访谈,去比较不同 RPA 的产品,觉得他们也是对的。更重要的是,发展思路也是对的。在 RPA 发展的技术路径上,弘玑 Cyclone 无论是在技术路径本地化、在市场的切入点还是长线的和人工智能的结合等几个方面,都具备很好的基础、想法都很清楚

 

技术壁垒不低,更有利于中国的IT环境

 

36氪:中国 RPA 市场需求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一赛道发展所依托的优势是?

 

曾振宇:我觉得市场刚刚开始,今年其实才是 RPA 的概念被大家真正所认知,可以称为元年吧。RPA 最大的两个优势,在中国有很强的存在前提,第一是对人工的替代,第二是弱耦合的灵活部署。

 

人工替代方面,中国的人工变得越来越贵,用“软件”取代人的趋势,在今后会越来越明显,而不像前几年。

 

另外是部署的灵活性。并且,RPA 部署更有利于中国的软件或是 IT 环境。中国企业 IT 历史的 legacy 其实是很多的。各个业务之间的联通程度更弱,割裂程度更强,不标准化程度更高,中间的 integrator 很少。

 

比如要打通两个系统,一个是80年代编的,另外一个是2000年,在系统层面很难兼容,即使在不同的系统之间用 API 联通,也非常硬,需要大量定制化接口开发,那么 RPA 的连接方式其实非常有效——用技术、用规则模拟机器人,在完全不对现有系统进行干扰的情况下,在几个系统之间自动的切换,利用规则完成简单工作。

 

另外从 SaaS 的逻辑和角度去看,RPA 比较适合按量收费的模式。中国 SaaS 企业其实在收费方面比较艰难,比美国 SaaS 公司的收入低很多,但 RPA 有点像卖虚拟人头,很容易按照用量来部署,是很好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业务。

 

36氪:RPA 火起来后,常有人表示,RPA 技术并没有技术壁垒,您的观点是?

 

曾振宇:可以看到,现在 RPA 赛道里有两类公司。一类就是以前的外包公司,包括软件公司和人力服务公司,以及做其他各种各样业务的,都在向 RPA 转型。另外一类就是新的 RPA 创业公司。我们觉得要在中国做 RPA ,时机到了,但要把产品做好,其实要求挺高的。

 

一个是技术比较重要。把 RPA这个产品做好,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壁垒。技术壁垒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对系统的整合的适配,因为 RPA 面临软件千差万别,特别是在国内的环境,浏览器就会有适配很多上的问题,即使是最简单的浏览器。

 

第二,RPA 在编程语言可视化方面,还是有挺高要求的。在怎么样把 RPA 产品做得好、有足够的应用场景、长期可扩展性、是否能够建立开发者社区或者开发者生态等方面,这会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三,从长线来看,RPA 会与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结合,包括视觉、语义、语音等等,最远的会到智能化决策,但是 RPA 现在远远到不了那一步,所以现在就把简单重复的事干好就可以了。

 

所以这三项——适配、可视化和可扩展性,能不能被开发者接受,加上和 AI 结合,本身就创造出了很强的技术壁垒。

 

在商务上也有很多壁垒。RPA 要想为大客户服务,还是要有大客户企业销售的mindset、方法论、售后体系。从传统业务转型的的公司,可能不一定能做得到,技术关大概率过不了。而一般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不光是技术关可能过不了,大企业销售服务也可能搞不懂。对于早期互联网企业来说,他们不一定能够理解业务,对企业真正的应用场景和分析有难度。所以我们选了弘玑。

 

36氪:您觉得国内外的 RPA 客户有什么不同?比如使用习惯或产品偏好层面。

 

曾振宇:国外的客户使用习惯会更加灵活,diy 能力更强,想要更加开放的生态,更有意愿去编程和进行二次开发。国内客户,特别是大企业,求稳的心态还是很重要。他们希望产品是完整的、生产级的产品,效能上是可靠的,服务上是可支持的,但还没到会去做二次开发的阶段。

 

36氪: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项目制?公司帮他们设计部署好机器人,直接上手用就好。

 

曾振宇:这还不像项目制,其实是就一个接一个产品的交付,但他希望说这个机器人在我这的时候,就已经帮我调好一切,而不是给我机器人和说明手册,客户想要的,就是设计好的机器人,帮我做一个明确的流程,像打印银行单据。

 

36氪:RPA 还是面向大客户比较多,可用度是否够高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吗?因为负责采购的人不是个体的员工,很多产品面向 IT 人员。

 

曾振宇: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RPA 的种类或者是场景其实也在变。这里是需要生态系统中的 RPA 服务厂商,如果它是通过咨询公司卖进去的,需要这些或者说如果他是通过内部人员修改的,需要内部开发者对这件事情有足够的了解和使用。

 

所以其实这就是外包公司干不了这件事情的核心原因之一。因为这本质上还是像一个编程语言。

 

假如你是开发者,学会了 RPA 的语言,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解决问题。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有了其他的 RPA 的环境,你就可以在其他环境灵活使用或者修改,换句话说,RPA 在其他环境使用得越广,我学到的知识就越有用。

 

而对社区贡献得越多,也会对 RPA 的语言贡献得越多,这是双向加强的过程。所以重要的是,这个语言究竟好不好学,就像学 Photoshop 一样——所以 RPA 可能需要在应用性和功能之间求得平衡。用的人越多,给 Photoshop 贡献了越多的模板,Photoshop 就会越被世界接受,客户选择同类型软件的时候,就会越倾向于 Photoshop 。

 

36氪:怎么看待 Uipath 70 亿美元估值?有机构测算,这个市场目前只有数十亿美元容量,但 UiPath 的估值比整个市场都要高。

 

曾振宇:市场增长和天花板远远没到头。技术的进步也会让 RPA 变得更加易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因为如果视觉、语音、语义等技术都不够好,那 AI 作为眼和脑可以理解的这个东西是有限的。另外,今后会有越来越多设备系统互联互通,虽然可以用统一平台接通 api 去做,效率上虽然更高,但是它是更硬的一个东西,耦合度更强、更紧密,而 RPA 其实是灵活部署的东西。(部分内容有删节)

 

特别声明:

文章来源:新三板企业家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KB1A-3nqnrqea0EXxvGsA

RPA中国推荐阅读,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更正或删除,谢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PA中国 | RPA全球生态 | 数字化劳动力 | RPA新闻 | 推动中国RPA生态发展 | 流 > DCM曾振宇:我们为什么看好中国RPA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