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连载 |深度解读RPA:RPA驱动力之科技驱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经过了若干年的IT系统建设,我们很多的IT投入其实主要是面向一堆大型的IT系统,包括像ERP系统、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需要把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运营模式、业务规则,以及数据通过软件的方式进行形式化的固化起来,这样可以让整个企业的业务运作更好的围绕这个固化的软件系统来去运转。信息化的作用更多是支持业务的运行和发展。
 
但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科技部门来说,最大、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业务和IT之间的一致性保障。因为在很多IT系统建设的初期,IT系统建设是根据业务需求的提出所建立的。但是,随着不断的时间演变,业务部门的业务发生了变化,规则发生了调整,而IT系统却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改动,以适应业务的发展。所以说,我们在整个企业的信息科技领域遇到了五个方面的难题
 
第一方面,我们会看到,其实目前现在科技部门花在维护遗留系统,也就是现有的老系统上所消耗的成本和工作量是非常高的。有一个数据统计,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科技部门在维护老的系统的成本和投入上差不多占到了整个IT投入的30%-70%的一个总量。对于一个老的系统去修复一个问题,打一个补丁,其实成本是相当高的。一方面,它要对原来的一些核心的功能做调整,另一方面,他要应对由于这个问题的修订可能会带来的运行的风险。所以,从科技部门来讲,对于很多老系统的功能调整,大家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第二个碰到的难题,就是很多企业由于历史建设的原因,采用了一些成熟的套装软件,或者叫成熟的封闭软件,这些软件的很多功能都已经被成体系的固化到软件的内部了。比如像成熟的ERP系统SAP,或者Oracle,或者金蝶、用友的财务系统。随着业务的变化,其实很多的时候业务部门提出了对这些应用软件要做二次的修改和调整。当然,我们知道这些软件也提供了非常灵活的一些配置能力来满足客户遇到的问题。但是,和这些我们不断衍生的变化的需求来讲,这些软件所能做出的配置其实是捉襟见肘的。所以,不得不围绕着这些成型的ERP软件,或者成熟软件,外围又去开发很多外挂的一些应用或者软件。
 
第三,由于现在很多的企业把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上了日程。那么,随着在业务方面的生态系统的建设,从IT的对接角度讲,就需要一个企业的IT部门和其他上游和下游的很多IT系统要进行打通,这个打通不单指的是流程上的打通,也包含数据上的打通。而这些打通所需要的这种投入的成本,以及复杂是非常高的。一方面是由于接口和数据标准不太一样带来的复杂度,另外是由于多方连接之后所带来的整个集成测试的工作量,以及维护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
 
第四,其实我们前面也谈到过,就是在企业里边,大家都希望能做成企业级的,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打通。就必然涉及到说多个业务部门需要进行协作和配合。可是在没有业务部门进行牵头工作的时候,不得不由信息科技,或者叫IT部门来去引领这样的工作,本质上这个不属于信息科技部门的工作,但是由于要去建设一个完整的系统,又不得不去牵头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整个在协调和帮助业务部门去推动流程整合方面,其实是本末倒置的一种行为。但事实上很多的科技部门也不得不去采用这样的一种解决方案,去推动业务上的整合工作。所以,这项工作推动起来也是非常有阻力的。
 
第五,其实我们谈到现在的传统的信息系统,我们叫做重型的IT。也就是说一个系统从需求、选型、设计、开发、测试到部署上线,时间周期都非常长,而且中间投入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也是十分巨大的,而对整个结果的预期又不可控。所以,现在管理者都希望推出一种叫做轻型IT,能够用更敏捷的方式,分批、分期的做一些功能上线,然后用一种迭代的方式,能够快速的释放业务价值。
 
所以,全球著名的调研机构Gartner在2014年也提出了叫做IT双峰模式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叫做“Bimodal IT”。这个双峰模式提到了两种模式,是一种在企业领域应该共存的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就谈到了是说,通过模式一可以精确的预知在完全理解的这些领域的信息化的实现,更强调的是可靠性。所以,模式一更像是一个马拉松的运动员,也就是我们传统讲的这些重型的IT。而对于今天这个世界,我们可以采用模式二,就是面对一些未知的、全新的一些问题,通过探索试验来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一些问题,更强调的是敏捷性。所以,模式二更像一个短跑运动员。所以,对于现在的IT部门来讲,要不得不面临着不同的IT建设模式。
 
如何用RPA来去破解我们前面谈到的五个难题呢?我们可以一个一个来去回答。比如说,我们谈到的第一个问题,对于遗留系统改造的问题。其实我们知道,对于遗留系统的改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担心动到了底层的代码,或者数据库而影响到其他功能的一些实现。但如果我们通过RPA的形式去来做到一个系统的衔接,或者调整,其实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因为RPA是不需要调整任何底层的代码和数据库结构的,只需要按照人的方式,按照用户界面的方式进行操作就可以了
 
第二,对于刚才我们谈到的类似ERP软件这种封闭式的软件,无法开通接口,或者无法做出二次修改的时候,RPA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RPA的方式来去访问这个系统,然后把一些业务逻辑,或者业务流程处理写在RPA的处理逻辑里面,而不用去关心到底这个软件的底层是怎么设计的,接口是怎么开放的。
 
 
第三,我们谈到生态系统的打通方面,由于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导致的相对的集成的难度。这个时候也是比较适合RPA的。因为RPA特别对于第三方的那些系统,无法开通接口的时候,我们就像人一样,去模拟他的操作就可以了。像人一样去把不同的生态的、环境下的、上下游的IT系统操作级的把它衔接起来。
 
第四,我们最早的时候也谈到过,对于这种由业务部门主导的业务流程集成无法方便的运行的时候,我们是可以用RPA的方式,然后来去把一些额外的附加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来做,而避免了业务之间的摩擦,以及数据的转换的问题。
 
第五,谈到我们第二种模式二的敏捷IT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其实RPA就是一种敏捷的IT,因为RPA可以非常容易、非常快速的去解决流程上的问题,而且每个流程是可以独立实施的,而且每个流程是可以迭代、往复,然后快速上线的方式。
 
所以说,我们从RPA的角度,能够帮助去解决以上的五个难题。所以,从科技部门来讲,它有对于建设RPA这样的平台的迫切的一个驱动力要求。
 
以上就是我对RPA建设的三种驱动力的介绍,通过以上三部分的内容讲解,我相信您已经对为什么推动RPA建设的内在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您也可以思考一下,在自己的企业中,是什么样的驱动力推动了RPA的建设。从下一节开始,我将为您讲述RPA机器人的主要分类和不同分类的主要差异和作用是什么。
 
谢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PA中国 | RPA全球生态 | 数字化劳动力 | RPA新闻 | 推动中国RPA生态发展 | 流 > 专栏连载 |深度解读RPA:RPA驱动力之科技驱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