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上说:上一集讲过,RPA要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出发搞起,这就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规划和实施过程。因此,前期大多都是“舔一舔”,“尝一尝”的项目。toB(oss)嘛,Boss又不都是傻瓜,当然要试试看。这也就导致了RPA没有办法迅速在企业内部做大。想一想,每个项目从开始跟企业接触,营销,立项,招投标,公示,开工。这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消耗多少人力,按月工资核算即可。再算算license费用,这还得去掉厂商为了销售产品,打掉牙咽肚子里去的“试用license”。这不是一个小数目的差额。当然,这里没算厂商的运营费用等其他诸费用。好在有看好这个行业的资本不停的为这个行业输血,让这个行业不停的尝试着前行。
主观上说:这些年,国内的互联网发展异常火热。互联网思维深入人心,各种引流手段,各种吸引大众眼球的招数此起彼伏。不乏一些厂商将“屌丝文化”、“二次元文化”都用在了RPA营销上面。个人认为toB的生意,做这种屌丝二次元的营销,简直是粗俗到了极点。有头有脸的企业领导,好像不太愿意采购这种“潮牌儿”商业产品,尽管他骨子里面有可能住着一个二次元屌丝。话说回来,toB的生意,还是得用toB的打法,互联网思维在RPA这个行业领域暂时看上去还不太适用。
多说一句:想起咨询公司这个圈子,为什么“四大”牛B,但排名却在埃森哲之后。因为埃森哲有一个toB的“魂”。这个“魂”到底是什么,请持续关注后面的文章。
【值钱的观点】RPA是一种“被集成”的技术
近些日子,注意到一些系统厂商(欧美日中)纷纷开始将自家产品加上了RPA的功能。这种做法无形之中蚕食了市场份额。另外一方面,也使得企业对单一RPA技术的依赖程度降低,大大改变了“RPA不稳定”这个时常被人诟病的问题。举个例子:
银行业务系统:某厂商报表系统+原厂RPA
保险业务系统:某厂商理赔系统+原厂RPA
人力资源系统:某厂商HR系统+原厂RPA
客户管理系统:某厂商CRM系统+原厂RPA
医院管理系统:某厂商HIS系统+原厂RPA
资源管理系统:某厂商ERP系统+原厂RPA
财务管理系统:某厂商FIS系统+原厂RPA
这种模式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原厂RPA可以实时适应系统升级带来的变化。不再会出现,诸如系统升级造成的RPA机器人报错中止的情况,避免了“咖啡和大蒜不兼容”的尴尬。
简单点说,企业业务系统相当于加油站的加油机,RPA相当于加油枪。你给我什么银行的信用卡,我都能读;你让我给什么车型的车加油,我也都能干。是不是有点厉害了。
特别声明:
文章来源:捷一科技
作者:王新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TdT_5jnsAkIx6E3nFXxow
RPA中国推荐阅读,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更正或删除,谢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PA中国 | 数字化劳动力 | RPA新闻 | 推动中国RPA生态发展 | 流程自动化 | 流程机器人 | 数字员工 > 为什么RPA厂商不赚钱?
热门信息
阅读 (7671)
1 “产业创新 · 生态突围” 2020INNO CHINA中国产业创新大会暨中国流程自动化产业年度峰会圆满召开阅读 (6293)
2 重磅揭晓!2020 INNO CHINA中国产业创新奖耀眼出炉阅读 (6270)
3 SAP Intelligent RPA 2.0全新产品重磅发布,开启数字化智能化新征程阅读 (6197)
4 数字化时代,财务需要进行4项革新阅读 (6192)
5 2020 INNO CHINA中国产业创新大会暨RPA+AI开发者论坛成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