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低代码技术发展史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数字化时代,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在这个背景下,低代码开发技术成为推动企业快速开发和部署应用程序的关键工具之一。从最初的起源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低代码技术已成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低代码技术的演进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并为未来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低代码开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对快速应用程序开发需求的日益增长。

在过去,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需要大量的编码和专业知识,这限制了许多非技术背景的人参与应用程序开发,也使得应用程序的开发周期变得异常漫长。

而低代码开发技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简化了这个过程,这种技术的出现减少了对传统编码的依赖,而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快速、轻松地构建应用程序。这样一来,使得非专业开发者也能参与应用程序的构建,从而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加快了开发周期和产品交付的速度,成为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工具。

1970年-1990年:第四代编程语言

低代码开发平台可以追溯到第四代编程语言——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与第三代编程语言(3GL)的大部分开发重叠。

第三代编程语言:C, C++, Java, Python, PHP, Perl, C#, BASIC, Pascal, Fortran, ALGOL, COBOL

第四代编程语言:ABAP, Unix Shell, SQL, PL/SQL, Oracle Reports, RJames Martin在他1982年出版的《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Without Programmers》中,认为4GL技术(如RAMIS和FOCUS)向更广泛的人群开放了开发环境,并使非程序员能够自己创建应用程序。第四代编程语言指的是非过程的高级规范语言,包括支持数据库管理、报告生成、数学优化、图形用户界面(GUI)开发和web开发。

 

1990年:快速应用程序开发

作为对瀑布模型的响应,当使用Visual Basic、Delphi和Oracle Forms等可视化编程工具“组装”桌面应用程序的概念开始流行时,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良好的发展势头。

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行业长期使用的计划驱动过程,它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基于传统的工程模式。

RAD工具作为易于学习的开发环境而表现突出,其核心理念是:最终用户应该首先关注GUI,并逐步添加业务逻辑。

然而,RAD工具有其局限性:

它们通常是私有的商业软件,这意味着绑定在特定的开发环境中。目标环境通常是指定的,例如VB/Delphi开发的程序通常只能在Microsoft Windows、Oracle应用服务器和Oracle Forms数据库的环境中运行。

因为缺乏模块化,团队在一个应用程序上一起合作开发是比较困难的,或者说有很多限制条件。

RAD工具(如Visual Cafe和Borlands JBuilder)在速度和资源需求方面遇到了困难。它们是用Java写的,这在当时意味着对资源的巨大需求。

 

2001年:模型驱动架构

为了减少部门和开发之间的距离,对象管理组织(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在2001年推出了模型驱动架构(MDA)。作为一种软件设计方法,它提供了一组指导方针,用于将规范构建和表示为模型。

模型支持域的整体视图,综合考虑技术和业务需求,随后转换为可执行代码。在开发和运行时使用生成器和解释器来生成或解释模型中的代码。

随着MDA和微软软件工厂的出现,模型驱动软件开发(MDSD,Model-Driven Software Development)吸引了很多使用UML(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和BPMN(业务流程建模符号,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等工具的程序员的兴趣。

2007年:移动平台

随着苹果在2007年发布iPhone iOS进入移动设备市场,以及一年后谷歌的Android问世,各种移动平台应运而生。

开发者积极使用Android Studio和Xcode等可视化编辑器在本地开发Android和iOS应用。

这是桌面应用程序在移动设备上的复兴。

然而,响应式网页设计以及增强型Web应用(PWA,Progressive Web APPs)等技术已经威胁到了移动应用,因为它们能够为小型设备提供具有良好用户体验(UX)的网页应用,并且不需要依赖特定的。

2014年:低代码与低代码开发平台

2014年,弗雷斯特集团(Forrester)发表了一篇文章,此后“低代码”(low-code)一词成为显学。

低代码开发平台(LCDP,Low-Code Development Platform)的出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1年,其目标是将尽可能多的概念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从而使编写代码变得不必要或至少显著减少。

低代码平台包含RAD和MDSD过程,并将ALM(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Application Life Cycle Management)以及持续集成(CI,Continuous Integration)或持续部署(CD,Continuous Deployment)集成到开发、测试和生产环境中。

为了支持整个环境的“拖放”创建,必须有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的支持。通常使用公有云服务提供的PaaS,但也可以使用企业内部服务(如基于OpenShift的容器平台)。

aPaaS(应用平台即服务,Application Platform as a Service)提供了应用程序整个生命周期所需的一切:从一开始的规划阶段一直到开发、验收和运维。

2020年: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

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爆发暴露了许多企业在数字化方面已经落后了。

为了保持他们的业务运作并满足他们的员工和客户的需求,他们被迫升级他们的应用程序,并构建新的应用程序来填补现有的流程空白。

因此,低代码的普及程度得到了提升。这一势头持续到2023年。

低代码技术,从诞生至今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进:

第一阶段:初期框架

低代码技术最初是作为一种简化传统软件开发方法的解决方案出现的。这一阶段的低代码平台主要关注于提供更加直观的开发环境,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来生成应用程序的基本结构和布局,以减少对传统编码的依赖。然而,在这一阶段,低代码平台的功能还相对较为有限,只能满足一些简单应用的开发需求。

 

第二阶段:功能增强

 
随着低代码技术的发展,各大低代码平台开始逐渐引入更多的开发工具和功能模块,以满足用户对于更加复杂应用的需求。这些功能包括了集成开发环境(IDE)、自定义组件、预置模板、自动化测试工具等。这一阶段的发展使得低代码技术能够支持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企业级应用程、大型系统和跨平台开发等。
 
第三阶段:智能化和可扩展性
 
当前,低代码开发正处于迅速的演进阶段,主要集中在智能化和可扩展性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低代码平台开始集成智能化工具,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构建和优化。此外,低代码平台也越来越重视可扩展性,允许开发者对平台进行定制和扩展,以满足特定的业务需求。
低代码技术经历了从初期框架到功能增强再到智能化和可扩展性的演进过程,不断完善和丰富其功能和特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开发需求。
低代码开发作为一种快速、易用的应用开发方式,其在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应用开发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低代码开发有望继续发展,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01、智能化和自动化
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低代码平台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更智能的建议和辅助,甚至能够自动生成部分应用代码。这将进一步降低应用开发门槛,加速应用开发速度。
02、跨平台和跨设备支持
未来的低代码平台可以从一套代码快速构建适配各种操作系统和设备的应用,使得企业更容易迎合用户多样化的设备和使用习惯,提高应用的覆盖范围和用户体验。
03、生态系统的丰富化
更多的应用模板、组件、插件等资源,用户可以便捷地复用现有的功能模块,提高开发效率。同时,也会涌现更多的低代码开发工具和服务提供商,丰富了用户的选择空间。
04、更加关注安全和可靠性
随着低代码开发应用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未来的趋势将更加强调安全和可靠性。低代码平台将更加注重应用的安全性设计和数据隐私保护,为企业提供更加可信赖的开发和运行环境。
在今天快速变化的数字化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未来,低代码开发将继续朝着智能化、更低技术门槛的方向进行发展。这将为企业应用开发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效率,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PA中国 | RPA全球生态 | 数字化劳动力 | RPA新闻 | 推动中国RPA生态发展 | 流 > 一文看懂低代码技术发展史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