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实在智能CEO孙林君:AI创新加速RPA普惠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刚刚过去的2022年,以AI绘画和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让互联网业界眼前一亮,更让不少AI创新企业的估值水涨船高,最新报道称,ChatGTP的创建者OpenAI的估值已高达290亿美元,成为当下美国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之一。
 

从上世纪中叶科学家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开始,AI技术的发展就是在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充满曲折,产业波峰和波谷不断叠加。
 

最近十年,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算力的大幅增强,算法的不断强化,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大背景下,人机协同、数字员工等概念落地近几年才真正成为现实,并在金融、财务、电商、供应链等行业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了企业不可或缺的智能助手,大幅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提升企业IT系统的ROI(投资回报率)。
 

在诸多AI助手当中,近几年最火爆的赛道之一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简称RPA),企业通过部署RPA机器人,从而取代传统人力来承担的繁杂业务流程,包括财务审批等核心业务环节,这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更能将员工从重复枯燥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实现企业运营的降本增效。
 

尤其在企业言必称数字化转型的当下,RPA机器人的部署数量和规模,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量化指标之一,不过RPA也并非万能,不少企业在部署RPA之后,其运营效率并没有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又是为何呢?
 

一方面,RPA确实是企业流程梳理及运营数字化的加速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企业智能化运营的应用工具,RPA也有其应用局限性,绝非一剂万能药,尤其是员工的学习成本是一大难题,企业管理者在部署RPA之前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那么,哪些企业和应用场景更适合部署RPA,当下火热的AI创新又如何加速RPA普及,业内人士所言的“RPA人人可用”将要如何落地,近期,RPA中国采访了实在智能创始人兼CEO孙林君,从一位资深从业者的角度,畅谈AI创新浪潮下的RPA技术及应用未来。

 

  

 

创立于2018年的实在智能,是中国AI准独角兽、RPA行业头部企业、超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创立以来致力于通过全国产、全自研的AI技术与RPA产品,提供以RPA产品为核心,智能文档(IDP)、商业智能(BI)、对话智能(CI)、决策智能(DI)、智能流程挖掘等产品矩阵,形成了一系列解决客户业务痛点堵点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作为实在智能的掌门人,RPA赛道上的风云人物,孙林君对于这个市场也有其独特的观点,其核心观点是RPA应该加速普惠化的步伐,在AI创新的大浪潮下,实现RPA的人人可用,加速客户的深度数字化。

 

从RPA到IPA是大势所趋

 

根据Gartner的定义,RPA整合了用户界面识别和工作流执行的能力,它能够模仿人工操作电脑的过程,利用模拟鼠标和键盘来驱动和执行应用系统,有时候它被设计成应用到应用之间的自动化处理。

但是,单纯依靠配置好的机器人程序,只能称之为自动化处理,距离智能化处理还相差甚远,因此,RPA机器人必须有AI技术的加持,IPA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并在近两年迅速流行开来。

有一种形象的说法,RPA与AI的完美组合,好比是“肌肉”和“大脑”的关系,机器人可以将简单的工作按照设定的流程实现自动化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为AI提供数据,AI则可以依据RPA机器人提供的数据进行模仿并改善流程。

“从我们进入这个赛道开始,就是发现了RPA和AI技术结合的一个市场空间,近几年市场的火爆,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孙林君坦言:AI技术可以显著提升RPA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易用性,AI与RPA的深度融合将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从业者的共识。

但在孙林君看来,如果只是两者能力层面的简单相加,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IPA,唯有在底层技术上的深度融合,用AI技术打破传统RPA的天花板,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数据价值,推动企业现有业务模式变革,这正是他在新产品上提出“IPA模式”的内在逻辑。

他以产品开发理念为例,“我们通过大量的AI算法,结合到RPA自身的设计过程,重新构建了全新的产品设计理念,核心目标是将这个较为小众的技术,向‘人人可用’的普惠方向来迈进。”

 

RPA行业痛点,专家模式下的“高门槛”

 

从企业应用来看,基础的工具型RPA由控制器、编辑器及运行器组成,典型应用场景包括财务会计、人力资源、采购、供应链管理等等,如费用报销、单据审核、人员入职、开具证明、订单核对等等。

这对于企业而言,一旦要落地部署RPA机器人,必然会衍生出较高的学习成本,需要用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运维系统、培训员工,这种传统的RPA模式,也被孙林君形象地称为“程序员思维”

一方面,RPA的应用场景是业务部门,目标是为业务人员“减负”,让他们从繁重的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比如填写报表、汇总数据、信息核对等,但另一方面,许多业务人员并不懂IT技术,传统RPA专家模式的“高门槛”,导致IT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反而增加,尤其是执行层员工面临的学习成本问题,成为了阻碍RPA产品普及的最大痛点。

事实上,之所以智能手机能够迅速普及,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办公电脑,人人可用、人人会用的极低技术门槛,正是推动技术普及最核心要素,也正是在这个思路的启发下,孙林君大胆提出了“真正人人可用的RPA”的产品研发思路。

“如果我们不能降低RPA产品的IT属性,让RPA这类数字化工具做到真正人人可用,如何让RPA的发展走得更远,让企业数字化转型真正高效落地?”孙林君说道。

事实上,RPA工具诞生至今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拖拽式”的动作编排未曾改变过。难以理解的元素、拾取与变量,也让业务人员不得不通过各种培训,变成介于开发者与业务人员之间的“过渡行者”。

RPA作为业务流程自动化的人机协同工具,如果不能让非技术人员快速上手与高效开发,RPA又有什么存在意义?

孙林君认为,传统专家模式的高上手门槛,恐将导致RPA市场曲高和寡,“RPA不应该是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使用的技术,应该是人人可用的,实现RPA普惠更多受众意义重大。”

因此,孙林君特别强调用AI创新来增强RPA的底层能力,希望让更多小白用户也能够熟练操作RPA产品,在他看来,这是作为行业领先厂商的使命所在,“我们考虑问题,是从本源来思考的。”

 

从“拖拉拽”到“所见即所得”

 

拾取、元素、变量,在传统RPA上,这是小白用户经常会遭遇的“三座大山”,用户操作主要也是依靠“拖拉拽”的方式,缺乏直观性,就在前不久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上,孙林君对外公布了全新版本采用的“所见即所得”操作逻辑,这也在业界引发了关注。

不用理解和记忆“组件、元素、变量”,不用“拖拉拽”,不用“写代码”,在活动现场对外演示环节,展示了这种完全不一样的操作界面,用孙林君的话说:“我们希望是用户的每一步操作,都直接在自己的业务系统上去进行,从而大幅降低学习成本。”

以数据采集处理为例,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大幅提升数据采集和处理效率,降低数据自动化处理门槛,这就是IPA模式的神奇之处,在孙林君看来,这种新模式不仅在国内是首创,放在全球的RPA产品上也是首创。

显然,如果将“拖拉拽”看作是一种抽象化的传统交互方式,更适合于具有程序员思维的专业人士,那么理想化的“所见即所得”交互方式,操作过程更类似于形象的“搭积木”,在这个过程中AI还能给出操作指导,也就更适合于专注于业务本身的普通员工,让所谓的小白用户也能够顺利地上手操作。

 

“IPA模式”背后的技术杀手锏

 

孙林君也坦言:作为一种新的交互方式,新产品未必能够尽善尽美,其更大的价值在于产品方向的转变,“我们非常相信这个方向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好的”。

他也例举了一个测试的数据来说明效率的提升有多大:公司前台、财务、人力、客服工作人员,在简单培训后就能够上手,而在EXCEL的案例上,过去IT工程师需要4个小时才能搭建出来的配置过程,在新系统上业务人员只需要6分钟即可。

显然,更为直观的交互设计,带来的是更高效的数据处理效率,这又要归功于AI创新,实在智能IPA模式之所以能够落地,其自研的智能屏幕语义理解技术(ISSUT:Intelligence Screen Semantics Understanding Techonology)功不可没,解决了“何为元素、能否识别”等问题,让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所见即所得”成为了现实。

让AI识别并理解电脑屏幕,对于用户的下一步操作进行智能预测,支持在线学习与迭代优化,这是孙林君提出的“IPA模式”真正的技术杀手锏,也可视作是实在智能的护城河。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技术的应用也是如此,公开数据显示,实在智能已累计获得近40项发明专利授权,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近200项,在RPA行业中实授发明专利数长期位居榜首。

从孙林君对于“IPA模式”的极大自信,以及新产品发布之后在业界的影响,确实是打开了一扇新大门,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市场的产品创新方向。

“我们决定对RPA行业进行颠覆式的创新。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RPA进行改造。”孙林君表示,“AI要渗透到千行百业,RPA作为一种轻量级的应用,跟AI技术的深度融合,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已经在产生相应的化学反应。”

 

RPA与API自动化相互补充

 

从应用角度而言,RPA属于在脑力工作层面的“机器换人”,通过部署RPA机器人,避免员工因为疲惫、走神等原因引起业务出错,进而保证业务的持续性、合规性、准确性。

通常而言,人难免会犯错、会生病、会情绪不好,而RPA机器人只需要根据既定程序进行工作,无误差,准确性高,并且7*24小时工作。

不过,对于一些企业的IT负责人来说,除了部署RPA之外,也可以通过API自动化技术来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么从运营的稳定性和成本而言,RPA和API该如何选择呢?作为企业负责人的孙林君,又如何说服客户来选择部署RPA机器人呢?

面对这个问题,孙林君也坦言:RPA与API相互补充,各有利弊,并不冲突,不存在非此即彼的“二选一”。

从研发难度、部署时间、财务成本来考量,API接口的成本普遍较高,而RPA有非侵入式的特点,低代码环境便于上手,企业可快速部署RPA机器人,这也是RPA近几年市场火爆的重要原因。

“其实两者是互相补充的一种关系”,孙林君表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选择。

 

RPA厂商的竞争是综合实力比拼

 

事实上,RPA作为近几年的一个企业软件风口,又搭上了产业数字转型的快车道,加上海外咨询公司提出的“超级自动化”的概念大受追捧,也让RPA在站上风口的同时,产品间的竞争极为激烈。

在孙林君看来,作为一个2B的市场,无论是市场优先策略,还是产品体验优先策略,本质上都是要解决客户的痛点问题,随着数字化发展进入“深水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在于变革业务,在更重视提质增效的结果导向下,仅仅依靠单一的产品或者单一的服务都是不够的,“客户其实更看重一个厂商的综合能力,也包括企业的发展潜力”。

因此,产品背后的服务能力,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契合度,对于国内RPA厂商而言,综合能力的比拼将远大于单项能力的竞争。

回顾2022年的RPA市场,“经历了前些年的潮起潮落,2022年RPA的发展来到了热浪退去,真正‘旱地赛跑’的时候。”孙林君总结到:正是因为RPA是执行规则化的流程,唯有通过AI技术融合一起,才能变成真正的数字员工,切实帮助客户。

“RPA数字员工就要像胶水一样,帮助企业将各个复杂的业务系统互相串联,协同共生。”孙林君也给出了这样的市场发展愿景:相信未来,人们提RPA会越来越少,提IPA数字员工越来越多。

 

哪些领域适合部署RPA

 

RPA工具诞生至今已有20多年,而在国内落地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各个行业的RPA成熟度上差异巨大,按行业来说,金融行业RPA渗透率最高,按企业来说,靠近财务的部门RPA使用面最广。

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为何RPA的应用差异如此之大?到底哪些企业适合部署RPA,还有哪些因素在制约RPA在国内的商用落地?

对于这个问题,孙林君也给出了一组数据:国内市场对于RPA渗透率最高的金融行业接近10%,实在智能服务过的客户超过1500家,2022年的线索量是上一年的10倍还多,这代表市场量其实还在。

孙林君也坦言,不同行业数字化程度的差异,市场上能够直接达到人人可用程度的产品较少,这些因素也导致用户需求并没有被完全激发。

事实上,金融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在国内各行业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加上近几年的非接触式服务浪潮,监管部门对于合规要求的强化,企业对数据挖掘、数字化营销的现实需求,以及金融客户本身对于IT投入的极高重视度,都与RPA的智能化、自动化特性显得非常匹配,这些客户通过部署RPA机器人也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孙林君认为,与企业部署的ERP、CRM、OA等职能型软件不同,RPA属于业务型软件,跟业务的关联更加紧密,RPA承担的只是部分业务的优化,最关键的是要让业务人员可以很好的使用RPA产品来解决其业务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企业降本增效。

“其实RPA是一种自动化的技术底座,它结合AI在很多业务部门产生作用之后,最后形成一个化学反应,让企业达到一个未来超自动化的发展愿景。”

孙林君也坦言,从市场容量来看,国内RPA市场容量在2021年约有20个亿左右的规模,年增速非常快,业界普遍预计未来几年都将维持50%的高增速,加上国家大力支持信创产业,这对拥有原创技术的RPA厂商来说,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让他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信创加速国产RPA落地

 

2020年被视为我国信创产业的发展元年,伴随着IT软硬件产品的国产替代、自主可控走向深入,对于大量政企客户而言,采购支持国产软硬件系统的RPA产品,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选择。

孙林君介绍:公司很早就关注到这个市场,一方面坚持AI和RPA核心技术全栈自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研发的RPA产品已经广泛兼容各类主流国产芯片、国产数据库,全面适配国产服务器和操作系统,支持在服务架构中采用多种信创芯片,依托实在RPA全栈自研的技术体系,可在信创场景中快速构建起流畅、稳定的自动化运营体系。

“伴随着客户大规模部署国产的操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等,由国产系统来承载主要业务,业务的自动化需求就跟RPA需求呈现出强相关,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在业内较早布局了这个市场,正是看中了信创加速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孙林君说道。

孙林君认为,RPA的产品特质决定了其行业属性,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金融、政务等客户,本身就是信创产业的重要领域,因此他极为看好金融、政务客户的RPA市场发展空间。

因此,信创产业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辅相成,国产软硬件的大规模落地,必然要从需求端对包括RPA厂商在内的国产软件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国产软件的创新步伐。

截至发稿时,实在智能已经发布实在RPA6.6.0正式版本,NPS超过0.7,不仅对国产信创产品实现了广泛兼容,还通过了工信部信通院等多家权威机构严格测试,获得信通院RPA评测最高等级“3+”级认证。

“我们现在推动AI和RPA深度融合的‘IPA模式’,从单点、以RPA为底座逐步过渡到大规模的、AI能力更成熟的数字员工,帮助企业优化内部流程,实现组织端到端协同,也是为之打下坚实基础。”对于IPA的未来前景,孙林君充满了信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PA中国 | RPA全球生态 | 数字化劳动力 | RPA新闻 | 推动中国RPA生态发展 | 流 > 对话实在智能CEO孙林君:AI创新加速RPA普惠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