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岷峰:将金融科技钳入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全流程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作者:陆岷峰

摘要:依据供应链过程的内在信用逻辑而衍生出来的供应链金融,既是金融机构拓展的新的金融品种,更是支持供应链各个环节企业的有效路径。供应链金融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和运营方式,因而其产品既具有一般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更有其个性化的风险内涵。防范化解供应链金融风险,除了要运用一般的风险管理手段,更要积极引用区块链、大数据为主体内容的金融科技来管理,通过金融科技可以有效的治理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病灶,以技术的手段提升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 

一、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可表述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上下游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从一对一的角度来讲就已构成了一个封闭的供应链,但现实经济生活中,供应链是不封闭的,而是开放式的,即按照供给的资金、信息或物质可以无限止的延伸与拉长或拓展,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中的一切经济活动,如果仅仅从供需角度的来表述,均可抽象供应链的关系。 

金融意义上的供应链是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它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组织之间产生的一种供需关系,其链条长而复杂。供应链金融是指根据供应链中各经济要素,根据其融资需求,由金融机构给予的票据融资、仓单质押、保理等业务的总称,当然也包括了结算等相关业务,但这主要是单指为经济组织提供的融资服务。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对于推动供应链上的企业扩大交易规模、提升交易效益、解决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优化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拓展收入渠道也有十分重要的帮助,社会价值远远大于其存在的经济价值。但是供应链金融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由于是基于供应链中的信用逻辑进行资金支持,其风险相比较要高得多。在整个社会资金仍处于卖方市场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往往会选择风险权数较小的一些抵押类贷款的项目,供应链金融的高风险性会反制供应链的发展。因此,科学有效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对于运用推动供应链的成长与发展十分必要。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一直是国内外金融机构研究与探索的管理重点,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与方法,但是,面对复杂性在加强、链长在无限拉长、链接点在无限增多,单凭传统的管理手段及经验是无法应对供应链金融中的若干风险的,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不仅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且应用场景也已经基本具备,积极引用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运用,着力解决供应链金融中风险识别、预警等难题,提升供应链金融管理水平、以金融促供应链企业的发展十分必要与可行。 

二、文献综述 

(一)供应链、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 

赵晨阳,张玲玲(2019)结合国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研究成果,认为供应链金融最初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是票据贴现,后来变迁为贸易融资形式,在物流金融时是发展的高峰期。国外的供应链金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先后顺序分别是:以存货质押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存货质押为主、就付账款为的发展阶段,以物流为主,金融为辅的繁荣阶段。国内的供应链金融较国外大约迟一个世纪,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为合作集资为主要特征的起步阶段、以存货质押为主的发展阶段,以金融科技+金融的蓬勃发展阶段。[1]  宋华,杨璇.(2018)在分析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时主要从内外部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外部引发的风险原因主要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以及不可抗的自然因素等;从内部引发的风险原因主要有由于供应链中的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恶意欺诈、经营失败等[2] 

赵晨阳,张玲玲(2019)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链上各主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对有持续经济往来的链上参与者的整合,通过中介机构来监督并控制货物权,使得资金进行链上流动,并通过自我约束机制,及时清理不适当者,使得成本和风险可控可接受的一种融资模式。[1] 

陆岷峰 ,徐阳洋(2019)认为供应链中的金融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交易主体间进行的虚假贸易,面临经营真实性带来的风险;由于交易主体进行财务造假或操作失误形成的操作性风险和道德风险;此外,还有供应链链条过长可能引发的人力成本过高的风险等等。[3] 

单文涛、王永青.(2018)在分析供应链金融风险时,认为供应链金融风险最主要有核心企业由于经营出问题引发的链条风险和供需企业双方共同合谋签订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合同欺诈风险,至于形成的原因也归纳出两条,一条是一条是法律不规范、不完备,一是社会信用体系缺失。[4]  倪风华(2018)认为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主要有贷前调查可能会存在欺诈风险,主要表现为人为因素,调查不全面、科学;还表现为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合约设计上可能存在的风险,因为供应链上主体多,交易形式不断创新,合约很难穷尽所有的可能性,这就为合约存在的风险留下隐患。[5]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单文涛、王永青(2018)认为在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上,首先要创造强化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其次要打通商业银行的信息与政府各部门信息通道,第三要优化商业银行供应链业押中的各项流程,同时要加强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及监督管理,甚至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也作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来抓。[4]  宋华,杨璇.(2018)认为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可以分别从网络和业务结构、交易与管理流程、声誉资产和信息治理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开展,同时要整合供应链金融架构,在具体措施上建议要加强供应链网络的搭建,主动管理并协调好供应链上企业的交易行为与活动,同时要将信息治理能力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  陆岷峰 ,徐阳洋(2019)认为金融科技中的区块链与供应链天生耦合,能有效地治理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比如区块链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性的功能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结构特征,并通过海量数据的如实记录以及不可篡改功效,又可以有效地防范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造假;区块链技术可追溯性以及智能合约又可以提高供应链业务中的效率;区块链共识机制以及智能合约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供应链交易活动的业务成本。[3]  杜竞欣(2019)认为物联网作为一种集资金、信息、物流合一的先进技术手段,可以对供应链金融所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整合与监控,可以减少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上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而引发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扩大金融机构对供应链上企业的授信能力,从金融机构来讲又可扩大业务范围,开发出更多的新的金融产品。[6] 

(三)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倪风华(2018)认为运用大数据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对准入的供应链企业要进行高门槛的准入制度,对企业的各类信息要通过大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要在贷前、贷中、贷后都要构建预警指标与系统计;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银企之间要有规范的合约,明确的责任与法律边界;对于参与的各方要强制信息的收录与处理。[5]  杜竞欣(2019)认为通过物联网可以有效的控制好供应链金融中的有关风险,在具体措施上,他主张构建“物联网+银行”的融合创新体制与机制,通过物联网中的传感器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提升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对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流程实行数据化控制,同时,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等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水平。[6]  陆岷峰 ,徐阳洋(2019)认为通过区块链技术在解决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方面的具体建议包括:不能单一地运用一种金融科技手段,而要将多种金融科技手段进行混合使用,发挥各自的优势;政府及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共同研发新的产品与手段;积极引导商业银行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系统进行衔接,促其融合;加大金融科技产品的研发政策力度,加大国际上一流的金融科技人才的引进,提升国内金融科技队伍人才的总体素质水平。[3] 

上述研究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构建了供应链金融存在的基本理论基础,对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及管理方法与模式也进行深入的探索,就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的运用已有所涉及,应当说对于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强化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现有研究的不足在于没有将金融科技在防范化解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放到应有的高度,对“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融合方法与方式研究不多,尚未充分揭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难度与难点。[7]  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对物联网金融风险的特点进行精准挖掘与描述,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难点恰恰是金融科技发挥作用最有效的场景,本着强化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标要求,构建“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新模式,正是本文对当前供应链金融研究的创新贡献。 

三、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 

供应链是指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的一种关系,他由若干个节点构成,具有复杂性、延伸性、关联性等特点,与供应链相对应的金融服务则是供应链金融。传统体制下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三种运营模式,一种是应收账款融资,即下游企业以对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为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的一种行为,前提是供需双方的合同是真实、可靠的;一种是保兑仓融资,即卖方向金融机构承诺对拟出售产品回购的前提下,买方以仓单作为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的一种行为;第三种是动产质押融资,即融资企业以动产为押物,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管,向银行融资的一种行为。[8]  这种三种融资模式均有特定的规定条件与前提,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粘合度的提升,供应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供应链金融也产生的旺盛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供应链金融规模将达到20万亿,两者的发展,这将实现贸易经济与金融业的共同繁荣。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征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具有一般金融产品的共有风险,诸如利率、道德、信用、操作风险等等,但由于供应链其服务的对象及方式的不同,又与一般金融产品的风险有所差别,即使是同一种风险又表现得更加典型或非典型性[9]  。 

1、履约保证风险。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背书,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金融服务,同其他信贷产品相比,一般是以核心企业票据为担保措施,是一种信用逻辑的融资行为,显然,这与强抵押等信贷产品相比风险显然要大得多,在当前商业银行无担保的金融产品中主要是消费金融产品,其设计原理是以高利率、高收益来覆盖风险的,而供应链金融由于有核心企业信用背书,其利率相对较低,从信用风险角度来讲,供应链金融实质是以企业的商业信用来对换金融机构的银行信用。显然这两种信用的含金量是不可能相同的。同时,票据还面临交易的真实性、票面的真实性等风险。 

2、核心企业的风险。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有能力承担其供应链上由其所衍生出的信用规模,而这个假设往往不确定因素很多,在市场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外经济面临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核心企业也不会大而不倒,从市场情况来看,国内的上市公司、大型国有企业均出现较多的市场风险[10]  。由于核心企业的风险,影响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正常运转,而受核心企业影响的企业,又会影响其上下游企业的正常运行,这样,层层传导,造成多个供应链及若干企业资金断裂风险。 

3、票据欺诈风险。供应链是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互相交换实现的,实现这种交互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是票据,票据既是一种物质形态的等价物表现形式,也是银行进行融资的依据,换句话说,票据是可以变现的工具,是一种等价物。正是因为票据的特殊功能,驱使了很多犯罪分子不惜以身试法,进行疯狂的票据作假,而这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表现尤甚[11]  。不仅数量多,而且金融巨大。此外,上下游企业间也会互相串通,签订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合同,骗取银行贷款,而这类贷款往往会被当事企业转贷或投资,这无疑会加大贷款机构的信贷风险。 

4、约束力差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质地有很大差别,而企业间的关系又主要是经济上的关系,经济关系的往来主要靠企业家的个人信用品质来作支撑,排除不可控因素外,少数企业经营者出于个人私利往往以违反市场规则为代价,赚取不当得利,而市场对这种行为缺少较强的约束力,以个人信用为链接点筑成的链条脆弱性较大,又无较强的约束力来改变这种状况,加大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12]  。 

5、放大拉长风险。通常情况下的金融风险一般表现为项目风险,往往是一事一险、一企一险。但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由于供应链是无限拉长,供应线不仅仅是在国内还可能涉及到国外各地,同时,链上各个企业要素既可能是其生态链上的核心企业,又可能是其他链上的承接主体,这种拉长、放大、纵横交错的供应链一旦发生风险,必然有巨大的放大效应,其影响面可能是系统性的。 

6、管理能力风险。一般的项目风险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讲,凭经验及一定的数据量是可以应对的,但是在供应链上要想在短时间对极其复杂的经济信息、经济关系搞准确,往往是比较困难的,由于供应链上涉及的企业数量多、行业广、关系盘根错节,这就要求金融风险管理者既要有综合的经济素质,也要有极准的风险判断能力,同时还要有高效的运作水平,而对于大多数信贷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能力上的距离[13]  。 

7、道德违规风险。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复杂性,加上对供应链风险管理手段仍局限于人的主观判断层面上,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观点与态度,这就给流程上的有关人员以寻租的可能性;[14]  又由于供应链管理流程很长,而可控的部分往往是阶段性的,这又给犯罪分子留下作案空间,因此,供应链金融中的道德风险居多。诸多银行发生的票据大案要案均由于道德行为的偏差引发。 

(三)金融科技解决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可必要性与可行性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除了要按照一般的风险管理方法外,最主要要根据上述风险特征,明确风险管理目标与重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最主要的管理目标:核心企业风险可控,前提是准确计量其风险承担能力;链上票据真实可靠、无欺诈骗;融资企业信息透明、真实;链上企业组织所有经济活动可穿透管理;实物形态可视可控可估可变现;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主体工作人员无道德风险;[15]  企业之间信用约定的执行具有约束力;在各个链接点间的区链间风险互相隔离,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在传统体制下解决实现这些目标是难上加难,但是现有的金融科技手段及场景实现这些风险管理目标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1、大数据可以有效地解决对核心企业风险评估。传统方式下,对企业的风险评估往往是依靠有限的会计报表来进行风险评估,这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点,在大数据背景下的风险评估,一是信息真实可靠;二是信息全面系统;三是信息不仅仅有数量信息,还有诸多质量指标;四是结论更多地依赖模型、机器算法得出的结论可量化,更加精准;五是对企业及行业的愿景可以有个更准确的预测、更大范围的考量,六是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是适时、超前的,风险管理不仅仅在准入,更多的是在全过程管理。可以说,大数据背景下准确计量核心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是完全可能的[16]  。 

2、区块链可以确保链上数据传输精准。区块链技术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够确保链内信息传输不失真,由于区块链去中心化,链内发生的任何经济活动,要想作假其成本太高,而且几乎不可能。[17]  供应链上只要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其经营活动、票据信息均会分别记录在关联的主体帐本中,这样可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中最常见也是最多的票据真实性风险,确保票据流转真实可靠、无诈骗。 

3、大数据与区块链可以提升融资企业信息透明、真实;对于公开的经济活动,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说是无隐私可言,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会留下信息痕迹。大数据一方面可以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通过多元的数据源的融合、清洗、整理,可以勾画出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图谱,另一方面,可以将复杂的经济活动完全用数据语言来表述出来,便于管理者通过机器等工作对链上企业组织所有经济活动可穿透管理;既解决了信息管理中的不对称,又解决管理中的技术手段[18]  。 

4、物联网将供应链上企业的实物形态可视、可控、可估且利于变现;物联网与互联网相比,它在互联网信息流、资金流合一的基础上,又成功地将物流与资金、信息流合一,通过视频、传感、算法等技术,将供应链金融的物质基础完全置于可控之下,有效地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间的互联互通,通过物联网的运用,可以将用于质押融的物资物理形态置于远程视觉之内,有效的防止供应链上的不法分子转移物资等行为的发生,可以持续跟踪其物质形态的流转全过程,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应链的融资风险[19]  。 

5、大数据等运用,可有效地防范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产生一是由于决策主观化,有个人寻租的机会,二是内控体系不严密,有空可钻。在金融科技广泛运用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是否准入已不是一二个人能决定说了算,更多的是数据说了算,加之,数据反腐的作用越来越大,数据对个人的行为约束力也越来越大,顶随时暴露的风险去作案的少数也在减少,所以,金融科技大幅度提升了供应链金融的决策的客观性,减少寻租的机会,提升技术在道德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6、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功能将强化企业之间信用约定的执行力;对于供应链上的经济活动交易,在区块链中的企业可以利用智能合约的功能来增加交易活动的约束力,即在智能合约的运用场景下,企业间的经济活动只要一方履行了应当履行的责任,系统会根据原先约定,强制另一方直接履约,从而提升社会的信用度[20]  。 

7、在各个链接点间的区链间风险互相隔离,不发生或少发生系统性风险;大数据具有最强、最精准的预警系统,可以适时监控各链段内的经营活动质态,对于可能出现的交易风险会提前发出警示,便于金融机构提前对风险链段进行隔离处置。 

(四)金融科技在治理供应链金融风险中运用路径 

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的实质是用技术手段解决风险管理中的难题与痛点。当前,技术与金融关系已经由过去传统的被使用、支配的机械工具,转化为有思维、自我学习能力、主动作为的管理工具,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已经由过去单一的自然人转化为有生命的自然人与无生命的机器人的共同体。针对供应链金融管理风险特征,特别是金融科技针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痛点,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应当围绕“以防为主,重在加强风险管理管理”为目标,构建“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新模式,对于苗头性风险能够及时化解,有效隔离风险,避免将风险兑现。 

1、积极打造数字供应链。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有效运用,取决于供应链所提供的运用场景程度,如何仅仅有银行业务的科技化,而没有供应链企业的科技化会大大削弱“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效用。为此必须积极打造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提升整体供应链数字化水平。一是供应链上企业首先要实行数字化管理,构建本企业的系统管理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流程管理,为供应链数字化提供基本条件;二是要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理清供应链脉络,要将供应链中所有参与者的业务完全从线下走到线上;三是要实现链上参与企业联网,参与企业要实行数字、信息共享;四是积极与各金融服务机构做好系统对接,让服务供应链的金融机构与链上企业保持信息适时互换;五是要积极推进电票结算,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提升电票在整个交易结算中的比例[21] 。 

2、构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商业银行目前都在积极引进金融科技,一些头部金融机构已经将金融科技引入了银行各个业务条线,在各个业务环节中植入科技基因,各银行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拥有了直销银行等若干金融平台。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公司业务金融,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各家银行都在深耕这个业务领域,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为强化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一要开发符合本行的风险管理文化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专用平台,当然,这个平台的数据要和全行业务系统相融、数字共享;二要将区块链技术钳入到系统当中,特别是智能合约等;三要尽可能多的接入多元数据,要加强与各大电商平台的深度合作,扩大平台的信息拥有及交互量,提升决策的精准度;四要强化预警功能,提早或及时发现供应链当中的风险苗头,便于及早处置各类风险。构建“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智能供应链生态圈。总而言之,就是要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全流程都要在平台上得到全面体现,以技术手段的优越性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穿透式管理,使参与供应链的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都能在平台上预以检测。 

3、持续扩大可控数据源。现在金融机构已经十分重视大数据在金融管理中的运用,但由于供应链金融的特殊性,对数据的要求也就更高。一是要扩大数据源,要引用多元数据,数据量越大,风险识别精准度越高,预警就越提前、越准确;二是注意数据的清洗,要加强对大数据本身的治理,确保数据源的真实、可靠;三是要注意数据的适时性,前置性、关联性;四是要加强科技在科技中的运用,即大数据本身是一种技术,依赖人的主观是无法管理的,所以,必须运用技术手段加强数据的管理,使数据成为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有效工作。五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数据运用,重点放在识别风险上。 

4、引用区块链原理在票据业务中的运用。区块链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在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中,电票的比重已经越来越普遍,加上支付方式多样化,纸票不仅限定在规定的金额,数量上也在减少。供应链金融中的票据往来最主要的是通过区块链场景的营造,让企业间的经济活动、交易行业、企业信用、支付行业都能够在链中的参与者面前进行信息的充分披露,且是真实可靠。在此基础上,又可能通过智能合约的作用,在链内完成业务交易和资金交割行为。 

5、充分利用物联网工具在供应链金融的运用。物联网金融是指运用物联网工具所开发与管理的金融业务,它既是风险管理的手段,也是拓展金融业务领域的工具。从拓展供应链金融的角度来说,通过物联网系统可以将链上企业的一定价值以上的物质形态可以转化为信贷资产,因为在传统的风控体系下,只有固定资产、不动产、特定的流动资产才可能成为信贷资产的抵押物品,而在物联网背景下,押物的小型化、流动化都成为可能,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没有固定资产而无法从银行取得融资。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角度分析,作为押品获得供应链金融支持的物资均可以在物联网控制的范围之内,任何转移、灭失行为均可在视检范围之内。因此,要将物联网金融的广泛运用作为支持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抓手。 

6、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决策中的作用。技术是无情可言,技术强调的是科学与逻辑,技术学习与演算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因此,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中的道德风险,一是要积极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各种风险评估模型,提高融资决策的客观性。一是要对各类供应链业务资料进行广泛收集,穷尽供应链各种模式与场景;二是要对供应链业务进行抽象、提炼,得出供应链的一般模式,三是要对供应链风险点与风险源进行深度挖掘,设计各种预警与防范方案,四是要根据各种算法、模型运用到风险管理当中;五要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压力测试,从而能风险有足够的估计与应对能力的准备。六是在供应链金融准入、风险处置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应用大数据等运行结果,减少人为主观决策。 

此外,还要积极发挥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处置中的作用,要运用数据信息,查找违约方资金、资产去向,通过平台及时处理不良资产等。当然,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提高供应链的运行质量,因此,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讲,除了就链的本身防范而防范外,还要积极帮助链上参与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强化内部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打牢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国内外贸易发展、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脱困的背景下,支持供应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党和政府多次发文支持供应链经济的发展,而金融的支持首当其冲。 

供应链金融发展程度一定意义上影响着供应链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商业银行基于商业性的本质往往会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上持谨慎态度。而防范与化解供应链金融风险,依靠传统的思维与方法已无法适应新时期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因此,引进金融科技,构建“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新模式,既可以有效的控制与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又可以提升供应链金融效率,更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供应链经济的发展。而结合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特点、痛点、难点,将金融科技的手段有效地引用到供应链金融中对风险病灶进行治理,这是当代银行人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赵晨阳,张玲玲.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9(23):37-38. 
[2]宋华,杨璇.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与系统化管理:一个整合性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04):119-128.
[3]陆岷峰,徐阳洋.区块链技术在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中的运用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9(08):10-16. 
[4]单文涛、王永青.供应链金融风险及商业银行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69-71. 
[5]倪风华.大数据视角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探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8):08-09. 
[6]杜竞欣.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J].现代物流与采购,2019(24):32-33. 
[7]陆岷峰,周军煜.中国银行业七十年发展足迹回顾及未来趋势研判[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05-19. 
[8].陆岷峰、徐博欢.互联网金融伦理秩序研究 [J].武汉金融2019 年 (05):74-76 
[9]陆岷峰,徐博欢.逆全球化影响下人民币国际化不确定因素与成长之路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1):76-84. 
[10] 陆岷峰,徐阳洋.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宏观调控方式优化研究[J].西南金融,2019(01):37-43. 
[11]陆岷峰,由实体经济发展难点探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20(01):01-07.
[12]陆岷峰,徐阳洋.关于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04):32-41. 
[13]杨亮等.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形成逻辑、风险问题与治理路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74-83. 
[14]陆岷峰,徐阳洋.构建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基础[J].济南大学学报,2019(2):137-145. 
[15]周军煜等.数字化小微金融发展的战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19(02):127-134. 
[16]]周军煜等.金融科技嵌入商业银行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9(2):44-49
[17]徐博欢等.基于风险防范视角推进民营经济更健康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03):01-06. 
[18]徐博欢等.金融劣根性的内涵、表现及治理对策[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0-16 
[19]陆岷峰、徐博欢.关于资金逐利性与资金调控方式的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03):11-18
[20]汪祖刚等.数字小微金融的优越性与发展策略研究[J].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01):03-10 
[21].金融科技背景下普惠金融基本矛盾图谱与解决路径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年(08):01-07

引用原文,请上《中国知网》下载《 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研究》一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PA中国 | RPA全球生态 | 数字化劳动力 | RPA新闻 | 推动中国RPA生态发展 | 流 > 陆岷峰:将金融科技钳入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全流程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