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产品定位和商业模式的思考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在《低代码发展现状调研和思考》一文中提到了随着信息化4.0(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软件构建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将会是规范和管理各种软件生产资料的最佳载体。这篇文章我们顺着这个思路进一步来聊一聊低代码平台产品定位和两种商业模式。

01 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的定位

先抛观点:企业软件市场的供需两端都在经历巨变,使得低代码平台成为现阶段供给侧变革发力的重点。

传统的软件市场绕不开企业(需求方)、ISV和基础软件供应商三方。在这个体系里面产生了众多知名ISV企业(国外有sap、saleforce等,国内有金蝶、用友等)和少数几家知名的基础软件提供商(如微软、oracle、IBM等)。传统软件市场商业模式是:企业作为需求方提出需求;ISV基于企业需求、价值和成本评估生产出软件产品,最终交付给企业使用;基础软件提供商则为ISV提供基础软件,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等。

这种商业模式由于符合当时的社会专业分工,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利益格局。我们知道一个即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往往不会来自于体系内部,企业软件市场也是如此,他的最大变数来自于外部互联网世界的飞速发展。这些影响,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解读:

1、思维认知层面

互联网的普及从人的思维认知层面,提升了所有人对软件、信息化、数字化认知。从以往刚接触软件那代人发出“原来事情可以这么干”的惊叹,逐渐演变成了互联网世代的人发出的“为什么不这么干”的吐槽,从这样一种变化中,你会意识到软件已经逐渐从一个工具变成每个人跟这个世界交互的基础。这种思维认知层面的巨大的变化,对企业软件市场来说带来的最直接最大的影响就是需求变多、而且不是多一点、而是多很多。大量市场调研报告中都提到了今后几年企业软件需求会成倍增长,我觉得最直接的驱动力就是这一点。

2、产品技术层面

互联网发展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通讯技术(3G/4G/5G)、终端、IOT等技术跨越式发展,为构建数字世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也带来的巨大的技术负担,前面文章中也有提到过)。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众多运转规律,正在数字化过程中被逐步标准化(有的是通过各种标准协会、有的是通过企业中台化建设等)。体现在现实中,你能找到很多标准业务组件、领域模型、PaaS甚至SaaS服务。总结一下,技术进步使得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变的能做了,虽然很多事情做起来还是很复杂,但大家一直在想办法让这件事变简单。另外一点在传统企业软件市场,ISV的优势在于掌握企业大量的业务模型,不足在于很多新的需求领域需要新的技术基础设施来支撑。这为互联网企业进入企业服务市场打开了一扇大门。

3、研发模式层面

传统ISV厂商一般会采用瀑布流模式,产品交付周期长、变更响应慢。互联网企业则采用敏捷的小步快跑的模式,后来又发展出中台化(服务PaaS化)、SaaS化的研发交付模式,对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传统软件供需体系中,有“价值和成本定义产品”这样一条铁律,所有关于研发模式的尝试目标都在于撬动“价值和成本”这两点(“撬动价值”说的是需求的快速满足带来的价值,而非软件产品本身的价值,产品本身价值仍旧由需求本身决定),其中更重要还是“撬动成本“这一点,成本降低能够使得以前很多不可行的事情变的可行,进而极大的丰富软件产品市场。saleforce成功,就在于通过拆解自己的能力并引入第三方的能力,开创了一条能让别人站在自己肩膀上创新的研发模式。

随着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这一切的影响,企业软件市场也正在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

  • ISV和基础软件提供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企业软件的整个供给侧体系正在经历重构。互联网企业进军B端企业软件市场;部分ISV和基础软件提供商能力越来越强,开始互相侵蚀对方的领地。传统ISV和基础软件提供商关系正在逐步演变成“平台和生态厂商”的这样一种关系。
  • 对于互联网培育出来的云厂商、PaaS厂商来说,他们的核心能力包括新的技术基础设施、商业化PaaS(比如商品、订单、物流、支付结算等等),垂直技术PaaS(比如IM、视频直播、安全、AI等),新兴行业领域PaaS(比如IOT)等等,他们正借由自身独特的能力进军企业软件市场。比如阿里、腾讯、网易、微盟、有赞、涂鸦等等,当然最终这些企业不见得都能做成通用软件平台,很大概率有些企业会做成侧重某些行业软件平台,也会有很大部分企业可能会变成某些平台的PaaS生态厂商。

  • 对于传统ISV来说,他们主要有用户(流量)优势和行业业务模型积累的优势;对这些厂商来说,要么最终发展成行业平台,要么变成平台的ISV生态厂商。这类企业包括金蝶、用友、恒生等等。

  • 对于传统基础软件提供商比如微软、oracle、IBM等场所来说,要么自我革命如微软,要么差不多可以逐步退出企业服务的一线舞台了。

讲了这么多,有人问这跟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关系很大,因为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是 “平台+生态” 这个战略执行的关键抓手。通过开发者平台向下链接云计算等技术供应商、PaaS供应商的能力,向上为开发者提供了应用开发所需的整套体系。

简单总结一下,如果把整个数字世界看成一个操作系统(延伸一下阿里商业操作的概念),低代码平台将会是这个操作系统的开发者平台,各种PaaS中台就是这个操作系统上的生产资料。这是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价值的定位。
接下来聊下低代码产品当前发展阶段定位。个人认为目前国内已有的低代码产品(比如ivx、氚云、简道云、轻流等),从解决问题上来说,只解决了部分企业部分信息系统建设的问题;因为没有形成生态,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能称其为平台;不过随着钉钉、微盟等企业的入局,大概率会加快这个方向的发展。国外相关企业比我们走的稍快一点,像saleforce、outsystem等等已经形成了一些生态。
总结一下,如果把产品发展阶段分为探索、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我认为国内这一领域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外进入了发展初级阶段。这是产品发展阶段定位。
以上两点是我对低代码平台定位的思考。总体来说就是当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潜力巨大,未来将是平台型企业必然要打造的公共软件平台。

02 低代码平台两种商业模式。

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商业化运营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式:
1、SaaS(或者准确一点叫aPaaS)的模式。
研发并运营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通过平台为开发者提供应用构建的能力、为企业提供应用托管等能力。这种模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吸引开发者或ISV(其实就是流量的问题)、如何解决PaaS能力、如何积累业务模型等等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生态建设的问题。
这种模式从不同角度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从谁使用这个平台构建应用的角度可以分为:1)ISV模式。平台运营团队自己搭建应用交付给企业使用,传统ISV转型做低代码平台最自然能想到的模式。2)真正平台模式。平台服务好ISV、PaaS能力供应商等生态企业,通过这些企业服务好终端的企业。这通常是阿里、腾讯大型企业所追求的平台型模式。
从解决问题的范围或者影响层面来说可以分为,通用型平台、行业平台、企业内部平台。
从产出应用的类型可以分为,互联网型应用、企业内部应用、或者某个生态内应用(比如钉钉应用、微信小程序)等。
平台模式下,核心是要保证生态和应用需求方达到共赢,说白了就是既能通过平台产出的应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又能使生态赚到钱,最终实现整个平台的繁荣。平台通过向开发者、应用使用者或者paas供应商收租或者分成的方式保证平台的持续运营和改进。
2、低代码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模式。
作为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想构建低代码应用开发能力的企业、ISV、云平台或PaaS厂商提供打造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的能力。
这种模式成立的前提有两点,一是低代码应用构建能力是广泛的需求,这点我觉得没有疑问;第二点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应用开发这件事情不会被某些平台统一或垄断,不会形成寡头的格局,这点我相信很多互联网思维的人肯定会有质疑。说实话我也看不清楚,一是因为B端和C端市场差异巨大,二是国内企业当前仍处于数字化升级转型初期阶段,很多事情并不明朗,所以这一点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个人理解,所谓商业模式其实是一种专业的分工和利益的分配模式。一种商业模式能否成功、能否持续成功,在于是否具备纵观全局和前瞻性视野,在于对现状的认知、终局的判断和发展路线思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所以很可能现阶段这种模式可行,下个阶段就需要换另外一种模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PA中国 | RPA全球生态 | 数字化劳动力 | RPA新闻 | 推动中国RPA生态发展 | 流 > 关于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产品定位和商业模式的思考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