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开发时代,商业与技术的协同发展之路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本文为“ISIG中国产业智能大会暨低代码峰会”圆桌论坛的嘉宾交流实录,由LowCode低码时代做整理发布。参与的嘉宾为:

 

西门子低代码方案架构师 张戟

Outsystems中国区合作伙伴代表 吴国滨  

ClickPaaS首席产品官马俊

轻流联合创始人&CPO 严琦东

奥哲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 朱鹏喜  

企智未来科技联合创始人 朱垒磊

 

(主持人)朱垒磊:随着企业对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升级需求不断激增,低代码工具越来越受欢迎。国内各类SaaS、云服务等厂商持续加码低代码平台的开发,可以确定的是,低代码赛道上的玩家在陆续增多,大家在这个行业里面探索的深度也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本次圆桌我们更多的想讨论商业模式和这个市场发展相关的问题。首先请各位嘉宾再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公司及目前公司的融资的状态。

 

吴国滨:我是Outsystems在中国的合作伙伴,Outsystems最近一次融资应该是估值60亿美金。

 

张戟:我是西门子低代码事业部的张戟,2018年我们被西门子收购,就没有融资。

 

马俊:我们目前的状态是在B+轮,其他的等一下在说吧。

 

严琦东:我是来自轻流,是轻流的联合创始人,其他的也等一下再说。

 

朱鹏喜:大家好,我们在2021年是完成了两轮融资,B轮和B+轮。

 

低代码发展的终局是取代还是共处?

 

(主持人)朱垒磊: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当中,低代码这个词很频繁的出现,或者说和数据中台、BI、数据治理都有很大的关联,这里我想问下大家的发展愿景和终局是什么,是取代传统企业里面IT开发的环节?还是说它能够和既有的企业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BI系统实现共处?从一个低代码行业市场定位的角度请大家做一个自己的理解。

 

吴国滨:我做了两年的Outsystems,在全球方面大型的客户招投标会经常碰到西门子低代码和微软,到目前为止,LowCode这个领域在国际第一阵营的还是这三家,今天来学习国内的低代码领域,听了一天非常震惊已经有这么多的玩家。可能三年以后IT产业要改名字叫低代码产业,我们之前称之为的IT码农,未来是不是应该改名为低代码码农。就像今天各位提到的,未来可能会被称为公民程序员,即没有学过代码知识的人也能够编写自己的应用,最终可能就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自己去写自己的应用。我相信就像RPA一样,你可以通过RPA在电脑上做自己的机器人,那么低代码未来可能也是这么一个情况。

 

在IT方面,包括IT的服务商、一个企业的IT部门,将会更侧重于一些权限、安全的管理方向。

 

张戟:我说一下我的想法,我觉得其实这个事情有两个方面,对于应用开发这个角度来讲,我不觉得低代码未来会把我们现有的开发人员去做替换或者是说完全取代,我认为这里面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于解决好标准化和个性化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趋势是低代码越来越成熟,因为我们对商业环境、对我们各行各业的业务需求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之后,已经将一些基础固化了下来,然后我们将这些固话的东西用更标准化、图形化的方式通过行业经验变成可配置的东西,这也许是后来我们低代码、无代码的一个发展方向。

 

另外,其实我们很多标准化的能力实际上还是要依赖传统的方式解决的,像银行行业一些高频发的场景,对于高性能的要求,在这些场景上,还是需要那些更面向这方面技术的专业人员去做的。

 

但是在这个传统行业里面,低代码更大的价值在于个性化开发。业务变化非常快,我们的客户要去借助他的应用去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这种场景下低代码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未来如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低代码可能会作为一种补充,它会和我们传统的开发方式之间是一个共存、合作的关系。

 

(主持人)朱垒磊:我非常赞同张总的观点,低代码解决的不是小问题,而是创新的问题,需要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情况下,用低代码来快速响应出现的技术开发需求。马总,您的观点呢?

 

马俊:低代码突然火起来,从去年开始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出现了很多的厂商。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是和数字化转型直接相关的。数字化转型意味着软件这个行业,原先是一个工匠化的行业,比如生产汽车、生产手表这些行业都是工匠化的。工匠化和工业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工匠化非常依赖个人,工匠能力很强。但是数字化不是一个奢侈品,数字化这个事情是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能享受到的,以及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普惠的产品,这个是公共产品。如果要做工业化产品,大量的工作不应该是一个人一砖一瓦的做出来,而是通过工厂化的方式来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组件,让那些没有工匠能力的人在家里面通过组件也能搭出来。这是未来的趋势。

 

未来低代码到底给谁用,肯定不是开发人员用,开发人员应该在低代码背后做各种的组件。最适合用低代码的可能是业务负责人、产品经理,或者其他的非技术背景的人。他们可以做一部分的工作,另外还会有社会的开发者,也有一些事情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去做的。这个系统本身应该是高度解耦的,不同的代码厂商之间的产品应该是可以融合的,跟既有的系统可以兼容,去承载各种快速的创新,这是低代码行业的愿景或者是责任,也可以说是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主持人)朱垒磊:您也是技术公民化的支持者。

 

马俊:对,但是有的低代码产品是适合大家用的,有的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但这是我们低代码行业比较健康的一个体现。就像咱们在座的嘉宾企业也分不同的类型,偏简单的以及偏复杂应用的,大家也有自己的合作伙伴。

 

严琦东:低代码是否会替代IT这个问题其实去年一直有人提,其实现在还远没有到替代程度,我们看到供需关系是非常适合的,更多的还是协同方式的变化。原来需求跟生产模式的分界线是非常清晰的,我提需求你来做,但是慢慢的我能够解决自己的部分需求,不需要所有的东西都来找你,这是一种新的协同模式。这种协同模式解决的是目前存在的这种供需完全失衡的问题,如果要完全的覆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家都提公民开发者,这条路非常难走,而且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周期。目前的工具还没有达到可以公民化普及的阶段,而且产品、产品能力都处于爬坡期,产品的标准框架也在定义期。这是标准的制定,是非常难的。

 

另外还有人的意识觉醒,不会写代码的人要去写系统吗?这是一个认知上的变化,很多人没有这个概念。如果不会写代码的人有这个意识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我去解决,我能够去解决,这将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发展,供需失衡的状况也会有好转。

 

(主持人)朱垒磊:趋势是这个趋势,但是不会在近期完成这个转换,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朱总,说说您的观点。

 

朱鹏喜:今天我感觉大家对整个行业或者对低代码的认知应该是越来越深刻了,这个其实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回到刚才的问题,低代码取代IT这块,结论是不会的。先说几个点,第一,在历史上,曾经有段时间像BPO非常火,包括在美国、印度,这些大家都知道,实际上这些只能降低成本,并不能解决真正的业务问题,这个也是证明了的。

对于今天来讲,第二点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只有它自己最懂自己的业务,而不是别人去懂他的业务。所以说,从低代码的角度,我觉得我们千万不要去尝试取代它的某个部门,我们可以通过赋能、工具去帮助它。不同的企业客户不同,方式也不太一样,比如说特别小的小微企业,它的老板,它的经营理念怎么贯彻下来,可能是偏业务,这种业务人员,就是公民开发者可以用的定制化平台。对于中型的结构,它的IT部门更多的是做IT项目管理,对于这种可能就会带一点点轻量级的偏集成或者是带开发的轻量级低代码工具。对于一些大型的集团有IT部门,这个层面更不能取代,而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他自己对自己的业务进行建模、抽象,去积累自己的资产,去提升整个企业的效率。不论是中小型、大中型、还是大型的,低代码技术都是一个助力的引擎,或者说是推动力、助力器,应该是一个偏辅助的角色。

 

低代码产品是否有行业属性?

 

(主持人)朱垒磊:所以就像刚才马总也提到咱们在座的企业有偏轻便型的低代码平台,也有偏复杂型的低代码平台。从大家各自的产品的定位来看,你们觉得自己的产品是属于轻便型还是复杂型的?第二个,相信在座的各位在各自行业都有一定的积累,咱们的产品在什么样的场景、行业拥有有最强的优势,或者说产品最适合什么行业?

 

吴国滨:那肯定是Outsystems、西门子低代码和微软的Power Platform目前这三家算是第一阵营。Outsystems在中国去拜访客户经常会被问到你们有什么行业的案例,你们是偏重于做什么行业的?因为它本来是一个很基础的架构,并不是局限于做什么行业,或者做什么功能,或者说ToB、ToC,其实都不分的。它是一个纯粹的编程的无代码的理念。大家今天看到所有公司的画面出来,拖拽式的开发,流程式的开发几乎长的一样,这种拖拽式的开发里面框的定义,比如说执行框的定义、包括拖拽了以后每一个会有一个数据的定义,它可能去制定这样的一种标准化,就像我说的数据库的语句一样,一旦有了这样的语句就不再拘泥什么产品,会进行很快的产业的迭代,这是我的感觉。

 

刚才说十多年前就在研究低代码,其实20多年前,曾经在1999-2000年的时候,国际上曾经出来一个非常流行的语言,但是也就一两年的时间没有盛行起来。我早上听关于iVX公司的介绍,它的低代码平台就有点接近于20年前的这个语言的汇编器的感觉,这是我的想法。

 

张戟:我觉得其实说了一个我们现在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说场景主导。其实西门子低代码在这方面和Outsystems非常像,我们实际上不是某种行业属性的产品,不是某种特定场景的产品,也不是说是局限在某一个生态方面的产品。我们这个可能跟不同的产品平台它的诞生的初衷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西门子低代码从一开始的时候,要做的其实就是面向通用应用的开发,所以这里面我们面对的应该是之前比如说java去做的一些事情,现在由西门子低代码去做。

 

刚才主持人提到关于轻量级重量级或者是简单复杂的一些对比,我觉得其实从应用开发本身的角度来讲,我反而觉得西门子低代码是一个比较轻量的产品,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重用客户现有的完整应用开发部署管理的技术架构。用户引入西门子低代码会产生额外的基础架构的改造、管理方式的改变,甚至一些已经有的最佳实践的适配。其实这种新技术的引入技术成本是很低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从我们能够实现的能力以及可以实现的复杂逻辑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可以实现那种编程逻辑的,产品的初衷就是面向编程逻辑的低代码实现。

 

这里会产生一个“谁适合用”的问题,很多的客户会问我,如果你做的东西都是编程逻辑,我的业务人员很难用,这就是产品的能力和我们知不知道用户是谁的问题。对于西门子低代码解决轻和重这样的开发问题来说,我们还是偏轻量的方式。难和易这件事情取决于我们的用户,这是我们的想法。

 

马俊: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低代码这个产品,我前面提到了它是普惠化的产品,以后将类似于像office、Windows,你说它应该有什么行业属性呢?其实不应该有的,所有的行业都应该是可以用的。每家公司的商业策略可能会从行业角度切入,因为做低代码都提到有解决方案,基于行业性能的解决方案。低代码这个事情看起来表面上是有行业性,这是目前的情况决定的。第二个,低代码的特性或者说是本身技术的特性,针对某些特定的行业有一些特定的组件,造成低代码看起来是不是更适合制造业或者是银行等等,这是暂时的现象。

 

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低代码在商业的运作过程当中,可能会衍生出适合我们各个行业的东西。我们的商业策略很清楚,就是我们自己是一个生态当中的一员,我们是一个生态链接者,我们提供给客户的一定不是最终只有一个低代码存在的解决方案,更多的是和其他技术生态结合,包括一些技术产品、行业应用等。因为本身我们是组件化设计,由各种组件形成的产品。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答案是-是也不是。

 

(主持人)朱垒磊:商业上是,技术上不是。

 

严琦东:我非常赞同马总讲的,我们也差不多,回到刚才这个问题,关于易用性还是灵活度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兼容,要易用性又要灵活性是有点难的,它映射过来的问题就是产品的复杂度怎么样。我们在过去一直强调我们是做无代码的,不是低代码,我们认为的无代码不是在产品内不用写一行代码,这不是真正的无代码,真正的无代码是一种面向业务人员的新的应用生产的模式。我们设计了一套面向业务人员能理解的生产应用的方式,不论是表单切入、数据切入还是流程切入,这个切入点都是业务人员所需要的,可以展开他的业务。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业务人员可以很快的理解你这个系统的使用方式,并且将它落地到你的系统当中,坏处是它颗粒度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的行业属性以及场景属性,即在无代码这个板块会更聚焦,颗粒度更大。我们讲究易用性,但灵活度不是直接通过无代码解决的。我们去年研发了一个叫轻代码的板块,这个板块不在无代码的板块上继续开发,而是通过解耦的方式,通过组件开发、封装,或者是用事件封装这样的方式接入无代码,实现扩展灵活度的问题。这也是呼应刚才的问题,我们做的是让业务人员在不同平台工作,去解决信息化需求过渡的问题。灵活度和易用性不在一个平台出现,而是两个平台上。

 

(主持人)朱垒磊:需要在易用性和灵活度之间做一个权衡。朱总,说说您的观点。

 

朱鹏喜:奥哲低代码产品是面向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偏业务人员使用的低代码平台应用,面对中大型、超大型集团型及专业团队的平台我们也有,不管哪种类型的客户群体,我们的产品其实都是通用的,跟大家都差不多。我们的平台能力属于泛行业泛领域,在商业路径上有一定的行业属性。

 

谈到特定行业属性,很典型的就像有赞。可能在特定行业、领域会做到非常轻量,可以快速构建。一旦脱离了场景脱离了行业的话就会比较难。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企业应该还是在泛行业的,就是没有带行业属性的。

 

不同低代码产品之间可以做兼容、对接、转换吗?

 

(主持人)朱垒磊:其实也说明了低代码行业的性质,是偏底层、偏生态模式的。市场上这么多低、无代码的平台,像吴总说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代码,有编译器吗?有翻译的可能性吗?有兼容、对接的可能性吗?不同的企业用了不同厂家的低代码产品,在今天不行,在未来两三年能看到产品与产品之间可以做转化、翻译和切换吗?比如相互之间的标准接口,甚至是说自动转换。

 

吴国滨:要实现低代码、无代码无外乎标准化、模块化这两方面。标准化大家一样的做法,模块化就是做无数的标准。像Outsystems和西门子低代码,基本上已经兼容了全世界所有的数据库和能想到的应用,都已经模块化了。以后可能相互平台之间也是做标准的API之类的。

 

张戟:这个问题我换个角度来讲,对于低代码来讲就两个属性,一个是技术属性,一个是产品属性,如果我们是从技术属性角度来讲,实际上大家不同的低代码开发平台,最终我们交互的应用之间更多的是集成关系,就好比我们现在去消费一个数据库、某种形式接口或者标准化商业套件的对接,这个逻辑是一样的,因为是技术属性,我们对接的技术是通用的。

 

但是如果从一个产品属性看待,这个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问题,举个例子,即使我们不看低代码,看全代码,纯编程的东西之间逻辑是无法进行跨越的复用的。于低代码来讲,我的看法是,它在术属性上可对接集成,产品属性上我认为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方案。

 

(主持人)朱垒磊:相当于今天台上五位就多了五种编程语言。

 

马俊:从技术上讲,低代码几个特性是大家公认的,一个是组件,特别是组件代码块,无非就是那几个语言,代码块不是不可以互相通用,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在不同的低代码当中,串接方式不一样,运行平台可能会不一样,这是第一个点。

 

第二点元数据,大多数的低代码平台都是元数据驱动的,元数据是表达业务逻辑的一种方式,不同的低代码公司元数据格式不一样,但是未来会不会出现“形成一个中立的或者是可以互认的元数据的标准,或者交换标准”这样一个情况?这样的话,一家低代码公司的元数据可以直接被另外一家元数据吸纳或者说兼容。这对于大多数的用户来说是一种福利。

 

我觉得虽然现在还做不到这样一个程度,因为现在没有一个行业标准,未来大家可以一起推动。

 

(主持人)朱垒磊:也是大家未来几年可以持续关注的一个方向。

 

严琦东:对于很多的企业来说它更关注的是你开发后的系统怎么用的问题,开发是怎么开发过来的,开发商的打通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落地推动转型意义不是很大,你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孤岛,这些数据是否能配合使用,这个是对业务直接影响的。轻流会更关注我们提供的连接能力可不可以帮助在我们的平台上开发的应用能够跟已有的核心系统、核心的其他信息化设施、设备做打通,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看来,如果说从技术层面,或者我们的平台层面可复用这块我觉得是一个比较有技术追求的一个点,但是它真正能够产生的价值并不会那么的明显,短时间内也不会被推动去做这件事情,但这是一个很好的愿景。

 

朱鹏喜:我是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必要去这么做应该从客户角度出发,是客户认为他需不需要,而不是我们认为。

 

实际上从客户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ToB领域,因为以前我一直在华为,感受很深,就是在供应商领域的话,肯定都是多厂商、多供应商这种策略的,从这个意义上,整个通信行业,比如说中兴的产品不如华为,但是产业也要养起来,一样的道理。在ToB的领域,低代码的领域也是一样的,不可能只依赖于一家,一定是多个厂商的。

 

基于这一点,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定是有这个诉求的,是有期望它如果不会被某个厂商锁定,万一公司倒闭了,或者有什么服务不到位还是可以换掉。从客户的需求的角度出发,是有这个需求的,这是一个点。

 

从我们的角度,大家看行业里面,包括BPM2.0这也是规范,其实有一些领域是在往这些方面尝试的。这个方向是可以往上面去走的,但是确实有很大的挑战在于,因为大部分的低代码平台是基于元数据驱动的,在技术层面是有一定的可能性,只要把元数据的规范统一起来,慢慢的1.0、2.0还是可以把这个事情做起来的,但是还是要依赖于行业,像低码时代这样的单位去推动。这是一个点。

 

第二点,除了元素还有一个核心是数据本身,你从一个平台切到另外一个平台,这么多的数据如何迁过去才是更大的挑战。这个事情,我觉得长期来看是有意义的,对客户来讲是有价值的。但实际上要把它落地的话,不仅是应用本身的规范,应用数据的规范可能都要匹配起来,还会产生出一些专门第三方做数据迁移的公司,这个事情才能办成,这是我个人的建议。

 

在开发者生态建设上做了哪些尝试?

 

(主持人)朱垒磊:各位嘉宾从数据层面、元数据层面、应用层面都做了很多的肢解,都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要看行业的发展、客户的选择。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人才生态的问题,举一个例子,咱们在座的5位嘉宾觉得自己的企业有没有足够标准化的行业教程、产业教程,不仅可以给开发者提供一个开发者生态,可以提供考试认证的体系,甚至可以和学校做产教融合的课程。咱们的企业达到了这样一个产业生态成熟的程度了吗?或者有这样的规划和尝试吗?

 

吴国滨:Outsystems是官网上自己注册、认证、培训都在网上,考试也在网上,自己在网上查找就行,也可以下载装在本地去看。

 

我做了两年下来,基本上一个大学毕业生,都不是计算机系毕业的,基本一个月可以成为一个开发人员,基本上难度中等的东西都能做。

 

张戟:介绍一下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尝试,刚才主持人说的一些事情,认证、培训这些,包括跟高校的联合西门子低代码都在做,我们做的是更完整的一个体系,我们国内有40多家合作伙伴,制定了非常激进的发展计划,基本上它期望的人数是按照翻倍规划的。这就意味着它一定是需要有足够的人才的。我们也在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从人才的源头端,从高校、从一些职高这样的学校来去和他们进行联合的开课,然后他们学习毕业之后,我们可以跟他和我们的生态圈进行对接,包括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等等。

 

对于西门子低代码本身来讲,我们作为一家十几年历史的公司,实际上在整个全球范围内都有自己非常成熟的认证体系,我们的这种认证是具有全球范围内的效力的。而且我们在自己的官网上也有非常成熟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是分角色的,开发人员、架构师或者其他角色人员都有不同的学习路线,可以免费去学习这些课程。

 

另外,作为一个技术生态,我觉得一个点是必须有的,就是社区。我们全球范围之内也有自己的社区和我们的应用市场,在中国区,我们为中国本土的开发人员设置了中文社区,不管是学生、用户都可以在上面提交问题,我们的工程师都会在上面回答。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是在准备产品,而是一个产品+一个非常丰富的生态,这就是西门子低代码在做的事情。

 

马俊:我们的逻辑和在座的是一样的,不过我们目前在生态的赋能包括公共资料的分享、培训体系建设方面是稍微落后的,原因是之前商业策略的关系,我们是头部策略,我们之前主打行业当中的头部和头部的合作伙伴,我们很多的资料都是私有化的做分享,而不是通过网站的方式。

 

从今年开始的话,我们会逐渐放开,从头部往下走,逐渐的去形成更大、更广泛的一个合作生态系统。所以我们可能会在明年上线很多面向社会开发者、中小企业、各种不同形态的公司合作伙伴的资料。

 

严琦东:生态包括整个的培训也好,轻流是一直在做的,我们有一个独立的板块叫轻流学院,它是一个线上下都有的平台。线上的话,最近三年的时间里面我们一直在积累线上的课程,包括从应用的初步搭建到整体信息化的建设到管理理念的落地,已经有将近100堂的线上课程,也有一些线下的沙龙,会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同的课程,比如说一天的课程,早上梳理需求晚上产出系统。七天的课程,定位是通过一星期的时间帮助那些完全不懂什么叫低代码、无代码业务开发的管理者上手学习学会这些平台的使用。

 

目前我们也认证了700多位低代码开发者,大概有5000人左右的社群。我们还是觉得,工具是一方面,但是能用工具的人也是一方面,如果没有能用工具的人,给到企业,企业也没有办法很好落地,这块我们还是挺关注的。

 

朱鹏喜:生态这块,从奥哲的实践来看也是分两部分,一部分,以氚云产品为主,氚云是依托于钉钉,对钉钉体系里面的服务商、渠道商、相关课程的培训、满意度等各方面效果都不错。于专业开发者方面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滞后的。

 

有几个原因,首先对于专业开发者来讲,低代码改变了整个交付的模式、阵形和阶段,这个转变对于整个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的事情,挑战是比较大的,很多人要去接受它,从奥哲当前的体量看还不一定能完全推得动去做这个事情。

 

其次,我们自己虽然没在生态里面做这个事情,但是我们有建立自己的渠道体系,建立自己的交付的团队去做这个事情,在他们身上去实践。我们也发现一个挑战,我们认为通过低代码平台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工作量,但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来看,他会觉得这个跟他个人的职业发展是有冲突的,因为他肯定不希望在你的平台上面去像个傻瓜一样拖拉拽,做完了过两三年换工作在市面上没有竞争力。

 

因此这个事情其实在时间上有很大的挑战,除非是整个社会,大家都认知到低代码是未来一个基本的生产力工具,而不是一定要怎样才能去找工作,达到这样一个阶段事情才能比较好的开展。目前,对于专业开发者的生态包括培训这些,我个人感觉还是要慢慢来,对于给业务人员应用的话,这方面是可以早点开始的。

 

(主持人)朱垒磊:谢朱总提出行业性的问题,技术开发者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是会有一个过程的。谢谢各位嘉宾,我们今天的讨论就此结束,也期待下次与大家继续相遇,和大家共同见证行业的发展,谢谢大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PA中国 | RPA全球生态 | 数字化劳动力 | RPA新闻 | 推动中国RPA生态发展 | 流 > 低代码开发时代,商业与技术的协同发展之路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